"万乘之国"中"乘"为古代战车计量单位,每乘包含战车1辆、甲士3人、步卒72人及后勤25人,合计百人编制。万乘规模象征军事强国地位,该成语通过战车数量与国家实力的对应关系,建立周朝等大国的政治隐喻[3] 。
在儒家经典中呈现双重维度:
《孟子·梁惠王上》用"万乘之国"与"千乘之家"对比,论述礼制等级秩序
《荀子·儒效》通过"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的论述,强调人才对国家存续的影响[1][2]
后世文献如《旧唐书》沿用该成语,苏安恒劝谏武则天时称"不安万乘之国哉",延续其指代中央政权的语义。
该成语通过数字对比构建修辞张力:
与"千乘之国"形成体量差异映射[1]
与"百乘之家"构成等级序列参照
在《韩非子·五蠹》"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等用例中,凸显战略威慑力[3]
唐代文献中出现"丹释此不为,颐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等句式,展现其在政治劝谏语境中的修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