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产区官庄乡位于闽西中部丘陵山区,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 6 ~2 0 . 6 q C, 平均相对湿度 7 6 %~7 7 %, 无霜期长( 平均 2 9 8 . 2 d ) , 海拔 2 2 0 ~3 0 0 m, 土质为酸性红壤。
官庄乡现有人 口 2 9 6 7 1人, 耕地面积 1 1 6 2 . 5h m2 ,是典型的农业乡镇, 盛产大米和甘薯。小麦、 大豆、 花生 、 玉米等也有少量种植。官庄花猪在当地适应性强、 抗病力好、 耐粗、 性格温顺 、 早熟易肥、 肉质细嫩, 是小型早熟脂肪型。
长期以来, 山区交通不便, 粮食及农副产品难于外运, 大多就地用作饲料养猪。饲料蛋白质不足, 主要以米糠、 大米、 甘薯等碳水化合物为主,易于沉积脂肪, 而猪油是当地群众的主要食油, 猪粪又是农田的重要肥源, 同时为防兽害, 猪被长期关在狭窄的猪圈里养。又因当地农民选种标准以体躯矮胖 、 四肢短小、 性情温顺、 长膘快、 生长周期短为好,经长期培育官庄花猪成为性格温顺 、 早熟易肥的小型脂用品种。另据调查 , 1 9 2 4年当地群众从广东兴宁南口地区引进“ 南口花猪” 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小型花猪杂交, 经长期培育而成。
2 0世纪 8 0年代以来, 受利益驱动, 大量引进外种猪开展官庄花猪经济杂交, 特别是 9 0年代以来,养猪追求高瘦肉率和生长速度, 官庄花猪数量急剧减少, 其优良遗传基因濒临消亡危险。
1 9 8 2年调查时有能繁6000头, 目前全县存栏能繁母猪 1 6 7头, 官庄乡仅存栏能繁母猪 6 0多头, 公猪 3 头, 主要分布于边远山村,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官庄花猪体型较小,腿短,耳中等大小,嘴简短,额宽,胸深,背宽平,腰微凹,四肢矮短,多为卧系, 腹大下垂,躯干呈方形,头部臀部黑色,其余为白色,偶尔背部有一块黑斑,两色交界处有一黑皮白毛晕带,俗称“ 两头乌”,成年公猪肩胛略高于臀部,前躯较为发达,母猪乳头数为 5 ~6对。成年公猪体重为86.3千克,母猪体重78.3千克。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为8.4头,肥育期日增重为350~450克,屠宰率为73.3%,6~7肋间膘厚4.6~5.0厘米。
8月龄公猪38kg、母猪56kg,成年公猪74kg,3 胎以后母猪90k g ;6 0日龄断奶至 3 0 0日龄 日增重 3 0 0 ~4 O O g ,肥育期 日增重可达 4 5 0 g ; 饲料转化率为 4 .4~4 .8:1 ;3 0 0日龄屠宰测定结果: 胴体重 4 5 .5 k g ,平均屠宰率为7 2 .1 5 %,平均瘦肉率3 7 .4 %,脂肪 占胴体 3 5 . 9 %, 6~7肋背部脂肪平均厚度4 .4 c m, 平均背膘厚度3 . 6 4 c m, 眼肌面积 9 . 1 0 1 1 1 2 , 皮厚 5 . 8 m m; 对 3头不满6 0日龄的乳猪屠宰测定, 平均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