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采用双重否定结构,"顾"指主观层面的思想顾虑,"忌"指客观层面的行为忌惮。整体释义体现对主客观限制的双重突破,与单纯表示勇敢的"无所畏惧"相比,更强调对既有规则或潜在风险的漠视[1] 。
早期用例见于正史:
《晋书》记载陶侃直言进谏时"肆纵丑言,无所顾忌"
《北史》描述张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的豪放举止时用此成语
至清代,该成语在小说中广泛应用。《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通过张太太抵押财产后"无所顾忌"的情节,生动展现人物在消除后顾之忧后的放纵状态。另据《不常见的古代成语大全》记载,该成语曾用于形容史官"直笔"精神。
与"无所畏惮"存在语义重合,二者均含"无惧"之意[1] 。细微差别在于:
"无所顾忌"侧重行为前的心理状态
"肆无忌惮"更强调行为本身的放纵程度
典型反义词'畏首畏尾'形象化地描绘了过度谨慎的心理特征,形成鲜明对比[1] 。
在当代语境中主要应用于两类场景:
贬义用法:指责某人突破道德或法律约束,如"贪腐分子无所顾忌地侵吞公款"
褒义用法:赞扬突破陈规的创新行为,如"科研人员无所顾忌地探索新技术"
成语接龙等衍生使用形式中,常见"计不旋踵""季布一诺"等接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