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 9 月末周新民所著的《“邮轮”已驶入历史》被《咬文嚼字》编辑郝铭鉴先生发现并在杂志上刊出,初步判定为“游轮“谁都懂,而“邮轮”更具备神秘感,有了高附加值。于是该用游轮的地方都用了邮轮,趋之若鹜。[4]
趋之若鹜和“如蝇逐臭”有别:趋之若鹜所“趋”的不一定是不好的事物;而且总是多数人;“如蝇逐臭”所“逐”的全是不好的事物;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一个人。[2]
趋:快走;鹜:野鸭。[1]
《明史·萧如薰传》:“如薰亦能诗, 士趋之若鹜, 宾座常满。”[1] 近义词:蜂拥而至,反义词:无人问津。
作谓语、定语;指竞相追逐。
示例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驰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趋之若鹜。”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哪个不趋之若鹜呢!”
清·袁枚《随园诗话》:“毕尚书弘奖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若鹜。”
近义词
蜂拥而至
趋炎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