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包含双重释义:
行动态势:喻指事物推进如雷霆般猛烈、疾风般迅捷,此义项与"雷厉风行"完全等同,常见于描述政策实施或军事行动的场景,如唐代韩愈在《潮州刺史谢上表》中所载"雷厉风飞"及明代陶宗仪《辍耕录·阑驾上书》的用例[1][2]。
作风特征:特指行事风格的严厉威猛,明代陶宗仪记载元代官员办案时"鹰扬虎噬,雷厉风飞"即属此用例,体现执法过程中的刚猛威严。
原始出处: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原文载有"雷厉风飞,日月清照"句[1] ,此处的"雷厉风飞"既形容皇命传达之迅疾,又暗含政令威严之意。
后世沿用:明代陶宗仪在《辍耕录·阑驾上书》中记载:"元世祖遣使理算江南钱粮,鹰扬虎噬,雷厉风飞"[2] ,此处用"雷厉风飞"描绘元代官吏处理财政事务时的凌厉作风,成为该成语的经典用例。
在句子中承担多重语法功能:
谓语用法:直接描述主体行为状态,如"新政施行雷厉风飞"
定语用法:修饰具有迅猛特征的事物,如"雷厉风飞之势"
状语用法:补充说明动作特征,如"雷厉风飞地推进改革"
近义体系:与"雷厉风行"构成同义表达群,二者在形容行动迅捷层面可互换使用,但"雷厉风飞"更侧重威猛意涵的传达。英语对应表达"in a sweeping manner"保留了其扫荡式的行动特征。
文学呈现:该成语常见于古代公牍文书与历史典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趋缓,主要保留在书面语体中[2] 。其四字结构符合汉语成语的典型范式,"雷-厉-风-飞"四字通过自然现象类比构建出多维度的语义空间。
字形演变:繁体版本"靁厲風飛"完整保留造字理据:"靁"为雷的古体字,强化了自然现象的意象关联;"厲"字含磨砺、严厉双重字义,与成语核心语义形成直接对应。
注音体系:除现代汉语拼音标注外,传统注音符号记为"ㄌㄟˊㄌㄧˋㄈㄥㄈㄟ",保留中古汉语的声调特征[2] 。
古代语境:多用于描述皇权政令的强制执行,如明代陶宗仪《辍耕录·阑驾上书》记载"雷厉风飞",亦常见于司法领域描写官吏办案作风。
现代转用:当代使用多见于以下三类场景: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政策执行力
新闻报道描述专项整治行动
文学创作渲染紧张情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