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道教音乐,历史悠久。《魏书》记载:“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宫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成,斋祠跪拜,各成道法。”可见当时已有道教自身的一套科仪。北周《笑道论》说:“……有同俗巫解奏之曲。”说明初期的道教音乐,是继承巴蜀巫师歌舞娱神的传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青城山是张陵的创教传道之地,北魏时,诞生了第一部道教经韵乐章,改以往的直诵为乐诵,以钟、磬、鼓等法器伴奏,道教音乐逐步由“降神娱神”的原始阶段,发展到做法事道场的较为正规的乐队,青城山的“步虚曲”也在这时产生。五代时,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就对道教科仪及其音乐进行过规范整理。唐 宗曾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之后,青城山道教音乐还传入了宫廷,成都女诗人薛涛在宫廷诗中写道:“代裙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王芝,每到宫观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可见当时道曲已进入宫廷歌会。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和“紫薇八卦舞”,就中吸取了道教音乐而创作的。宋代时,成都府江原县道士吕太素编写了《道门定制》,载有道曲37首,但无歌词,元代成都道士马道逸重订《道门通教必用集》,增补了前书空缺的唱词部分,也成了青城山的主要道门音乐。明末因四川战乱频繁,各地原有正一道走向衰落,道教音乐也处于绝唱的边缘。清康熙初年,武当山全真道士来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宫等地主持庙务,至此,青城山各道观通用全真道科仪音乐;光绪时,成都二仙庵将全真道十方丛林通用的《全真正韵》,编入《重刻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中,该书收道曲56首,并附有打击乐状声谱字,现青城山各道观科仪音乐主要以此全真正韵为主。
青城山道教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
声乐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韵曲,是一种旋律性强,调式调性明确,音阶形式与曲体完整,采用咏唱形式演唱的道教歌曲。二是吟诵曲,又分为“朝韵”和“诰”两种形式,朝韵演唱风格类似于“吟诗”;诰演唱风格为带歌唱性的朗诵。三是朗诵曲,演唱风格具有朗诵特点。
器乐类型,在青城山道教音乐中,又分细乐和大乐两种:细乐,又称小乐,主要在道观中以笛子或铛子、铰子为主奏乐器,发音柔和,音量较小;大乐一般是民间道坛采用,以唢呐和川剧锣鼓场面和曲牌演奏和演唱。
青城山科仪道士的仪职有高功、都讲、表白、瞻拜、掌坛师、书记师、乐师等称谓,分工不同。主要由高功负责仪式中的主坛法师,在法事中负责指挥、表演、道白和领腔。
洞经音乐是道教音乐的另一支流派。青城山洞经音乐,千多年来一直在民间流行,是正一教火居道士在民间禳灾祈福时必备的仪轨活动。近几年组织起来的“青城山大道演艺园”演奏洞经音乐,就是以长期活跃在青城山周围的民间音乐家们为主组成的。云南丽江纳西古乐十分有名,其传人宣科先生曾专程到青城山认祖归宗,确认纳西古乐的根就在青城山,并率乐团到青城山和青城道乐合璧会演。
值得一提的是,青城山道乐,与蜀派古琴亦相互促进。清咸丰年间的青城道士,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他入道青城山后精心研修蜀派古琴指法和演奏技巧,结合青城道乐和经韵传统,对古乐《高山流水》进行了再创作,用“大打圆”手法及大量“滚拂”与“隐伏复调”来表现和描写流水奔腾澎湃的状态,创作了《七十二滚拂流水》。该曲入选最具地球人类代表性的音乐,于1977年由美国“旅行者”2号太空飞船送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