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路前身系民国子午线道路南段,1929年4月启动首期工程,最初规划为新街口至珠宝廊段。1930年因城南拆迁争议调整走向,工程延至1931年完成配套设施建设。新中国成立后,1992年启动南延工程,最终于1997年6月贯通至雨花西路,形成完整南北通道。道路走向与1930年调整后的子午线规划基本吻合,成为民国道路遗产的重要载体。
2022年6月实施的利民路至三潭路段改造包含三大核心措施:
非机动车道采用上海、杭州等地的彩浆封层工艺,提升路面抗滑性能,使用寿命较普通沥青延长3倍[1]
创新使用蓝色非机动车道,通过色彩区隔强化交通管理功能,夜间反光玻璃珠铺设工艺预计在使用中逐步改善[1]
实施"多杆合一"改造,整合公安监控、交通信号等设施至路灯杆体,释放道路空间30%景观设计中保留原有梧桐树,路灯造型融入梧桐元素,延续中山路历史风貌。针对红白止步石争议,秦淮区住交局解释该设施有效降低机动车侵占非机动车道概率[1]。
该道路承担秦淮区南北向主干交通功能,日均车流量达12.6万辆次[7] 。2024年3月升州路(中山南路至中华路段)改造后形成双向四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提升通行效率[4] 。沿线设三山街地铁站(1号线、5号线换乘枢纽)及8个公交站点,覆盖16路、23路等16条公交线路[7] 。西春路等周边道路改造工程分流了雨花软件谷片区过境交通量[4] 。
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山南路400号与升州路交汇处,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保留清代建筑群风貌[3]
西街遗址:地处秦淮河南岸、中山南路东侧,考古发现南朝御道遗迹,印证该区域作为六朝国门的历史地位[6]
长乐坊B栋商铺:中山南路812号商业资产,2024年纳入秦淮区国有房产公开招租项目[2]
2024年秦淮灯会期间实施专项管护:
疏通排水管道30公里,更换维修井盖20处[5]
日均调配环卫人员88人次,清运垃圾95吨[5]
清理道路枯枝下垂枝251处,修剪草坪11万平米日常管理中采用24小时巡查制度,2024年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22处[5]。
唐代文献记载该区域为南京城中轴线组成部分。考古发现的南朝朱雀桥、朱雀门遗址与道路走向存在空间对应关系,印证其六朝时期交通枢纽地位[6] 。民国时期作为子午线道路南段,奠定现代城市主干道格局。1997年全线贯通后形成连接新街口商圈与城南核心区的重要通道,承载着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