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寺深44米,宽27米,土木结构六排五开间。北枕狮峰松杉林,面对劝农桥、马鞍山双溪小盆地。左毗蟠龙长岗趾麓,右倚三台万仞巨崖。双溪之源东溪碧龙涧绕寺潺潺而过。
屏南北岩寺四周皆山墙环绕,共五进,有山门、放生池、弥勒地、大雄宝殿、观音堂。寺前山岗上有齐天大圣庙一座,藏骨塔(灵塔)一幢,碧龙涧边还建有栖岩亭及摩崖石刻“洗心岩”等。
屏南北岩寺自宋初始建历后数度重修,废兴几遭,也曾焚于兵火。又自清康熙25年(1686年)十余次重修(建),已形成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占地(包括山林、水田、山地等)约百余亩,保留部分宋代建筑特色,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一幢古老寺院。
其寺名匾系1982年,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寺大门联曰:“碧涧生潮朝自暮,青山如画古犹今。”也正是这座千年古刹的真实写照。 屏南北岩寺
其寺由肇基双溪始祖陆氏噩公之第四世裔孙,宋建隆元年(960年),明经承制授将仕郎,试太常寺奉礼郎,后又任校书官的承厚公筹建于宋太平兴国6年(981年)。据《陆氏宗谱》称,屏南北岩寺原为“家庙”(祭祀宗先之地),可追溯陆氏漫漫先史。
陆氏祖籍河南关中唐都长安,唐僖宗乾符3年(876年),陆氏开屏始祖噩公放任福建建州古田知县。后因唐季政局动荡,返籍不得,滞留闽都数载。遂于后梁末帝乾化3年(913年),携眷赴其辖地,今屏南县双溪镇际下洋处拓荒垦殖,繁衍子孙。史称:由于后周世宗时(后周世宗显德2年〈955年〉)曾对佛教一度抑制打击,严限佛教发展,各地寺院都受到严重影响,幸存者仅余十分之一。
传至陆氏第四世孙承厚公时,由于宋初战事已息,局势较为安定,统治者又采取调整统治的宽舒政策,并放宽对佛教寺院限制,利用佛教来笼络人心,稳固统治。因此,深山之中双溪小盆地,也由于交通阻梗,一度成为所谓“世外桃源”。时人曾有诗曰“山居何事胜居尘,菜出于园饭出田,鱼任网求无用价,肉因猎取不须钱”。双溪村也曾一度歌舞升平。因此,承厚公等裔孙每每思念先祖,筹建屏南北岩寺院,即令人绘先祖神象,镌刻神灵牌位,供奉于寺中。并于那段时间先后在邑内建设灵岩、宝兴、宝镜、慈福、景福寺等六座寺院。
时逢高僧觉海云游至此,陆承厚挽留重聘其主持建寺工作。历三年,至雍熙元年(984年),大雄宝殿始建成。因寺北有巨嶂崖岩遮障,寺称“北岩寺”。又因寺处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建)下山二里,邑人亦谷称“下院”。
由于陆氏自五代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肇基开发双溪至清初,历数百年来中原南迁各姓裔孙共同经营开发垦殖,加之双溪地处瓯(建瓯)政(和)古(田)宁(德)周(宁)等诸县(市)边界,官道纵横,为闽东北地区中转枢纽与繁华市镇之一,过往行人香客频繁交错。也曾有人作诗赞曰,“双溪之山秀且灵,双溪之水渊且清,山效灵兮惟降神,水流清兮可濯缨,藏同万年兮既固既宁。”双溪城郊屏南北岩寺也历千余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名绅豪贾、结朋郊游、饮酒作赋、吟诗唱句好去处。屏南首任知县,江苏武举人沈钟(乾隆元年~3年〈1736~1738年〉在任)即作“双溪八景诗”来称誉双溪山水旖旎,秀丽壮美,脍炙人口.其八景诗“北寺秋声”是为名景之一.诗曰:“满山木叶绘丹黄,一派秋声在上方,风雨潇潇吹败壁,松杉飒飒响空廊,豆花露下蛩鸣切,稻熟霜来雁影长,记得豳公当九月,爱民早计授农裳”.屏南北岩寺内外亦有八处景点,尽显其周邻山水奇特风光.即“狮峰积雪”,“竹阁秋声”、“虎洞归云”、“莲沼天香”、“藤岩瀑布”、“松桥夜月”、“鲸山樵唱”、“龙涧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