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由“秋高”与“马肥”两个主谓结构复合而成:
“秋高”指秋季天空明净、空气清爽的气候特征
“马肥”反映牲畜经过夏季牧养后体态健硕的状态[2]
在古汉语语境中,常被引申为描述西北游牧民族乘秋凉季节南下活动的历史背景。
宋代李纲在《靖康传信录》卷三中首次完整使用该成语:“臣恐秋高马肥,虏必再至,以责前约”[2] ,展现了北宋时期应对北方民族威胁的战略预判。至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记载商贸活动“秋高马肥,被罽捆货而至”,说明该成语已扩展至描述特定时节的商贸行为。
结构类型:主谓联合式结构
语用范畴: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创作
句法功能:主要充当定语成分,如“秋高马肥之季”
该成语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存在多重关联:
近义表述:“秋高气爽”“马匹肥壮”等描述季节与牲畜状态的词汇
气候关联:与“秋高气爽”“金风送爽”等秋季气候描述形成语义呼应[1]
字序变体:在成语词典中与“人强马壮”“兵强马壮”等构成同主题词群[1]
作为反映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互动的语言标本,该成语承载着三重文化内涵:
记录古代对季节规律与畜牧生产的观察认知
反映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活动周期的战略关注
体现汉语成语构成中自然现象与社会活动结合的特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