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牧耕。
夏商时期,为商族聚居地。
春秋战国至秦末,先后为山戎、东胡、匈奴聚居地。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匈奴败东胡,属匈奴左地。“匈奴秋马肥,大会林,课校人畜”(林,即今旗境南罕坝)。中期后,南属乌桓,北属鲜。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南迁,嬗为鲜地。初属辽西鲜,继为宇文鲜,东晋末叶属慕容鲜。
十六国时期,南属库莫奚,北属契丹。
南北朝时期,全境为库莫奚地。
隋朝时期,为库莫奚与契丹地。
唐贞观二十五年(648年),契丹首领大贺氏耶律哥窟举部降唐,唐将其划入河北道,并设羁縻府,属松漠都督府。安史之乱,唐对契丹失控,至五代,复属契丹。
辽朝时期,属上京道,道下置州县,境东南属饶州,并有临河(治所在今墨里黑图)、安民(治年在今土城子)两县,南境为仪坤州(治年在今万合永乡榆树林子)辖来远、广义两县。
辽统和十三年(995年),来远并入广义,饶、义两州户民,皆自勃海迁入。
金天眷元年(1138年),改上京道为北京路,辖本地。
金承安三年(1199年),建全州(治所在今乌丹),改属之。
蒙古太祖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在渔儿泺(今达里湖)驻夏,为协定中原勋臣弘吉剌氏“赐农士”,将境西及北部(今赛罕坝、浩来呼热、达来诺日、巴彦查干及其以北)分封给特薛禅长子按陈,东北部(今热水塘以北)分封给特次子阿忽台,中南部(今西拉沐伦河以南至围场县北部)分封给特三子册。全境为弘吉剌氏私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