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商、周之际,信阳境内分布着申、息、弦、黄、江、蒋、蓼等诸侯国。[40]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从庄王九年(前688年)开始,楚国相继吞灭上述各国,委派县尹(尊称为[40] 县公)进行管理,设置了直属于楚国中央管辖的地方政权——申县、息县、期思县,是为信阳设县之始。[2]
秦以郡辖县,大部分地区属九江郡,境内设7县,即:雩娄县(治所在今商城县李集)、西阳县(治所在今光山县境内)、期思县(治所在今淮滨县境内)、息县(治所在今息县境内)、城阳县(治所在今平桥区长台关楚王城遗址)、蓼县(治所在今固始县蓼城岗)、安丰县(治所在今固始县石佛乡)。[2] [40]
汉沿秦制,分属九江郡、江夏郡、汝南郡,郡县辖区缩小,息县改名新息县,且增设5个县,即:安昌县(治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弋阳县(治所在今潢川县城)、轪县(治所在今光山县境内)、鄳县(治所在今罗山县灵山镇)、钟武县(治所在今平桥区中山铺)。 共23张 美丽信阳
东汉初年,新息、弋阳、雩娄、蓼、轪等县改置侯国,改钟武县为平春侯国,置褒信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包信镇),后相继恢复为县制;又置义阳县(治所在今浉河区)。[2] [40]
三国
三国时,属魏国。魏文帝时新置弋阳郡(治所在今潢川县西),隶豫州,是为信阳设郡之始。后又设义阳郡(最初治所在安昌),属荆州,旋省去,西晋时,又重设该郡,后治所设于仁顺城(今浉河区境内)。[40]
东晋
东晋时,豫州治所迁至西阳(今光山县境内),是为信阳设州之始。东晋末,改义阳郡复置,移治平阳县(今信阳市境内),这是信阳首次作为省会城市。[40]
南北朝
南北朝时,分别属于宋、齐、梁。
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侨置司州,北周武帝时改称申州,后申州治由汝南迁至义阳;南朝齐时,义阳郡属荆州;南朝梁置义阳郡,为北江州治,隋废;南朝陈时,江北沦陷,义阳属于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