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品《梦里家山》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西部情书画展;《小河从我家门前趟过》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次新人新作展;《山里人家》入选第二届中国油画展;雕塑作品在很多国家级、省级、风景旅游景点多有展示等。 [2]
刘阳清先生的山水画从传统入手,并让传统的笔墨精神与时代、自然相融合,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表现语言和形式风格,其山水中的勾皴点染,章法取势,出自于传统,又不固守于传统的任何一家一派,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过硬的写生和传统功底,更能看到他以造化为师,自然天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3]
林俊谈中青书画名人100家之刘阳清:
书法难就难在太简单,绘画难就难在难简单。我赞同东坡说,论及一个人的艺术须兼及生平。其实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能看到一个艺术家的发展和悟性。这个悟性多半又和天生、地利、师承有关,这几点对从四川走出来的著名山水画家刘阳清来说,他都具有。在四川美院上学期间,主工油画,但他胃口好,不怕“油”,同时又颇爱中国画,从历代山水画作品精典中探取营养,他消化功能好,融汇古今,因时而变,为已所用!近几年,他从陇东到四川,从四川回陇东,从陇东到全国,山水画成为着力探索的金矿,结合让人魂牵梦绕的巴山蜀水,具体运用“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神咒,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坚实的格局。
气度影响格局,格局决定结局。刘阳清没有走向图式化的机理制作,更没有抱住黄宾虹的大腿不放,他静得下、坐得住、又走得远,眼光很独到,当他临过古今名画后,重新研读了中国画史,对元四家和四僧作了系统的研究,悟到“登怀味象,外师造化”对中国山水画的重大影响。刘阳清曾多次和我摆龙门阵:他从明画中得骨,元画中得笔墨,悟清知变,山水画应讲“书画同源”画家不当专门写字的人,但眼光很重要,能将书法中的好笔墨借过来,用上去,这样才压得住纸,才能征服观赏者,真为度人金针之言。
有了心的观感,就会生新的笔墨。刘阳清的山水主要是古厚清淡。前者源于他坚实的绘画功底和吐故纳新的能力,后者主要是心性。曾自称“西蜀闲人”,原来谋略很深。山水礼佛,当要“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宾虹老人爱看夜山,画夜山,常人不悟此道,夜静,静能生智慧嘛!“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刘阳清看得很仔细,在饱览河山之后,他将自然山川英华转化为胸中丘壑,不用素描加笔墨而求山川峥嵘气象。将山水的人、景、物、天人合一。让人赏读气象万千,竟蕴古厚,清雄苍淡。淡在中国山水画中很重要,古今只有倪云林、恽寿平、八大等极少数人得之,刘阳清以古淡为基调,在淡墨中求丰富的层次,用意淡而书法味浓,用墨古得境界空。这可能他爱看古书得“太极”之理,整个章法中他又比单学中国画的画家更丰富,烟云、树石,以块面整体,大起大落,黑白协调,和谐统一,非天天四王不放的人能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