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桥,位于摄政王府西南500米德胜门内大街。建于明初,桥将积水潭一分为二,桥西称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称什刹海。清代北京著名的"镇海三宝"之一的镇海神牛就在德胜桥下。镇海神牛是由德胜桥四周寺庙规制最小的永泉寺,于清同治年间联同桥西真武庙,两家集资在德胜桥西桥洞上嵌刻的迎水兽,高约60厘米,探出桥洞近60厘米。桥存留至今,仍在使用,迎水兽已无存。[1]
德胜桥位于德胜门内大街什刹海后海与西海交汇处。始建于明代,为闸桥合一的单孔石拱桥,因地近德胜门而得名。桥面原为拱形,1919年改为平缓的桥面,并增设步行道。1943年改石栏板为城砖砌筑的宇墙式栏板。老德胜桥西接夹城巷,东连长板巷,为双曲拱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该桥因南宋江名将韩世忠“追两叛将苗傅、刘正彦于此诛之”而得名。历史上的德胜桥“桥上盖亭”,每逢十五,有一刻,月亮刚好落在桥上的亭子后,人从桥上走过,仿佛“人在月中”,故名“德胜伴月”或“德胜望月”。 德胜桥护墙
据此,设计人员在桥墩位置设置了一个可供人们休息、观景的平台,在桥梁两侧栏杆及桥涵标等处设计了月、云、星光、旌旗等图案,以体现“得胜”、“夜月”的意境。
德胜桥位于德胜门内大街,是后海与西海的分界桥,始建于明代。桥将积水潭一分为二,桥西称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称什刹海。德胜清代北京著名的“镇海三宝”之一的镇海神牛就在桥下。镇海神牛是由德胜桥四周寺庙规制最小的永泉寺,于清同治年间联同桥西真武庙,两家集资在德胜桥西桥洞上嵌刻的迎水兽,高约60厘米,探出桥洞近60厘米。桥存留至今,仍在使用,迎水兽已无存。现存德胜桥单孔,砖砌石拱,长约18米,宽约11米。东西两侧各有望柱6根,高1.2米,方形。栏板5块,高1米,宽3.1米。望柱与栏板为砖砌,外包水泥。[2]
明代开始,德胜桥东曾有大面积稻田,至清代尚有记载称此地“稻田八百亩,以供御用,内官监四十人领之。”桥两侧“缥萍映波,黍稷稉稻”的风光在北京城内十分鲜见。达官显贵纷纷于这里兴建名园,如定国公园、米氏漫园、杨园等,但今俱无遗迹可考。释家对这里的环境亦颇感兴趣,“桥东有永泉庵,北有佑圣寺,唐遗刹也。少东为寿明寺”(《光绪顺天府志》)。 老德胜桥示意图
清《日下旧闻考》转引《燕都游览志》:“德胜桥在德胜门内。西有积水潭,潭水注桥下,东行。桥卑不能度舟。湖中鼓人抵桥俱登岸,空舟顺流始得渡,复登舟东泛。”可知当年德胜桥畔设有码头。
德胜桥上原有一镇水兽,系清同治年间永泉庵住持法明联合桥西真武庙僧人,共同捐资在桥洞上方嵌刻的。兽刻成后,取名“镇海神牛”。高约2尺,探出桥洞,头如麦斗,二目圆睁,角似铁塔,牙像排刀,鼻窦深,大有吸尽海水之势。旧时此“镇海神牛”与汇通祠下的“镇海石螭”以及崇文区镇海寺的“镇海铁龟”,在北京并称“镇海三宝”。1952年月牙河改造工程开始时“镇海神牛”尚存,工程进入修筑堤岸阶段后,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