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简介
1939年底1940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此后,他在《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地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前途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一个回答
“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回答了当时中国民主革命和未来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这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此时之所以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理论成果命名为新民主主义理论,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
全国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原来遭受反动派严密封锁的狭小天地里走出来,变成全国性的大党,公开走上全国政治生活的大舞台,受到人们越来越密切的关注。全国各阶级、各阶层都渴望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和中国未来前途的看法。
为了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作了重大政策调整。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诚心维护的,但自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中共政治影响的扩大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壮大,国民党内的顽固派在军事上制造反共摩擦。就这样,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对此系统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主张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写作并发表了上述文章,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从当时各类人群对《新民主主义论》的评述中可以窥见一斑。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长篇演讲。据当时台下听讲者回忆:“这个长篇讲话,从下午一直讲到入夜点起煤气灯的时分”,在会场的五六百名听众“被他的精辟见解和生动话语所鼓舞、所吸引,聚精会神,屏息静听,情绪热烈,不时响起一阵阵的掌声”。《新民主主义论》一篇既出,中共党内同志都被其精辟的内容吸引与折服。当时在晋察冀边区的邓拓读到《新民主主义论》后,写下了一首激情昂扬的诗——《读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城绕指到眉端。阵图开处无强敌,翰墨拈来尽巨观。风雨关河方板荡,运筹帷幄忘屯艰。苍龙可缚缨在手,且上群峰绝顶看!”
“新民主主义论”的独创性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的这些著作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