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1世纪初,棘龙科的化石已在非洲、欧洲、南美洲、亚洲、以及北美洲等地发现。棘龙科的大多数物种有适合固定猎物的牙齿与颌部,而棘龙科与重爪龙亚科的牙齿与颌部似乎较适合捕食鱼类。
棘龙科(Spinosauridae)是群独特的兽脚亚目恐龙。是一类兽脚类恐龙,比较有名的棘龙在中白垩纪阶段是繁盛期,约11200至9300万年前。它们是群相当大型的掠食动物,拥有修长、类似鳄鱼的头颅,上有圆锥状的牙齿,这些牙齿没有锯齿状边缘。齿骨的前部牙齿往外突出,成为这群动物的外表特征。棘龙科的名称来自于棘龙的背部帆状物,由多条神经棘构成。这些帆状物的功能仍在争论中,但普遍的解释是做为调节体温使用、用来威吓可能的攻击者、或是视觉辨识物。有些古生物学家提出,这些神经棘支撑者由肌肉、脂肪构成的隆肉。
棘龙科的化石已在非洲、欧洲、南美洲、亚洲以及北美洲等地发现。其他的大型掠食性恐龙都有适合撕咬的牙齿与颌部,而棘龙科的牙齿与颌部似乎较适合捕食鱼类。
棘龙科繁盛于白垩纪早期的巴列姆阶到白垩纪中期的森诺曼阶,是非洲的次等掠食者。其中的最大型成员棘龙是到2018年为止最大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之一。 棘龙骨架
在以前人们认为最早的棘龙科恐龙出现于侏罗纪晚期启里莫阶,约1亿5500万年前,截止2018年发现的侏罗纪晚期化石,仅限于牙齿化石。生存在东非坦桑尼亚的东非龙,但因为只发现牙齿,所以是无效种,这些牙齿被认为可能是角鼻龙类的。 棘龙与人的体型对比图
由于白垩纪中期森诺曼阶的地质大变动,使得冈纳瓦大陆解体,非洲、南美洲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作为掠食者的棘龙科恐龙失去了食物来源,也走向了衰落。各地顶级掠食者的位置渐渐地被兴起的阿贝力龙科和暴龙科恐龙所取代。阿根廷的土仑阶地层,曾发现过类似棘龙科的牙齿,但2009年的研究显示发现这些牙齿属于镶嵌踝类主龙。近年在中国河南省马家村组发现一颗重爪龙亚科的牙齿,地质年代属于桑托阶中期。
2013年,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嘉萌县发现了一颗大型兽脚类恐龙的牙齿,该牙齿短粗、圆锥型,表面有发育的纵向脊,前后边缘呈锐利的脊状却没有小锯齿,与河南省马家村组发现的重爪龙亚科牙齿极其相似。该牙齿被认定属于棘龙科重爪龙亚科。该地层的年代是晚白垩纪6800万年前的马斯特里赫特阶中期,意味着棘龙科可能持续在生存到了白垩纪最末期。 棘龙科最晚的牙齿化石(黑龙江省嘉萌县)
棘龙科是由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15年所命名,当时仅包括棘龙属。因为许多棘龙的近亲被发现,所以棘龙科的物种开始增加。棘龙科的首次亲缘分支分类法定义,是由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在1998年定义:在棘龙科中,与棘龙较为亲近,而离蛮龙较远的所有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