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首次战役将联合国军驱赶至清川江以南,扭转了朝鲜战争初期的不利局势。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期间,清川江成为西线战场核心区域,志愿军通过迂回战术歼灭美军主力部队,迫使敌军撤至三八线以南[5] 。1952年运输保障战中,美军对清川江实施"绞杀战"轰炸,志愿军医疗队曾在夜间利用照明弹间隙完成渡江任务[4] 。
2020年8月梅雨锋面与台风"黑格比"共同影响下,清川江水位持续上涨超过警戒线,朝鲜采取紧急措施应对汛情:
平安南道重点加固海岸防波堤
农业部门实施农耕地排水保护
电力系统优先保障防洪设施用电需求[1]
1953年冬季,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部队承担清川江铁路桥抢建任务:
克服1米厚冰层与水下障碍物,采用钢轨滑运法架设工字梁
19名战士跳入冰江实施爆破作业
提前42天完成19孔桥梁架设,使殷龟铁路全线贯通[3]该工程使火车运行时速从5公里提升至30公里,为反登陆作战提供了战略运输保障。
战国时期清川江被称为浿水,构成箕氏朝鲜与燕国的西部分界线。燕将秦开攻破朝鲜后,清川江成为两国新的军事边界,江畔筑有"满潘汗"要塞。《史记》《战国策》等文献记载该河为燕长城'上下障'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考古证据表明其历史军事价值早于汉代。清川江在箕氏朝鲜时期作为西界自然屏障,燕将秦开攻破朝鲜后其领土南缩至清川江一线,形成'满潘汗即今清川江'的地理对应
清川江入海口处水深条件优越,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曾部署海岸炮兵与水雷阵地防范美军登陆[5] 。当代作为内河航运通道,承载着流域内矿产运输与农产品流通功能,沿岸建有多个中小型港口设施。
共6张 志愿军修复清川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