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7000多年前已有先民的氏族在社渚一带繁衍生息,过着刀耕火种和渔猎畜牧的生活,神墩遗址的发掘被列为2006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社渚镇,古中江自西南而北贯境而下。早年,这里是古中江流域的一方水边台地,因当地人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地名”社渚“,亦名“社川”。
据《溧阳县志》建置沿革记载:秦汉时溧阳县治位在古溧水之北,水北称阳,因名“溧阳”。古溧水又名濑水、濑江,上游又习称南河、胥河,主流流经河口,支流流经社渚。据此可知社渚早在秦时有之,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据《溧阳县志》,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至983年),今社渚镇域为桂寿乡(社渚)和从山乡(周城)辖地。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溧阳已有“社渚镇”和“周城步”的记载。
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至1085年)编发的全国性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明确记录了“社渚镇”。因而在北宋时期,社渚镇已成为地区性集镇,实为“千年古镇”。
宣统二年(1910年),撤区制改市乡制,溧阳县设3市4乡,社渚成立寿山市(桂寿与从山合并而成),社渚镇为寿山市自治公所所在地,辖社渚、周城等地。
1929年,废市乡公所,设立区乡制,改寿山市为社渚区。社渚区辖社渚、周城等地。
1937年,社渚为第七区公所在地,辖社渚镇、和平乡、忠孝乡、周城镇、河口镇、丁山桥乡、仁爱乡。
1941年3月至1945年2月,社渚先后属于溧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社渚区辖社渚镇、周城镇、河口镇、和平乡、中孝乡、丁山桥乡、仁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