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世纪50年代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开始相结合以来,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ECU作为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核心具有速度快捷、功能强大、可靠性高、成本低廉的特点,故此ECU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然而,由于现代发动机电控系统越来越复杂,将ECU引入发动机电控系统之后,在提高汽车性能的同时也引发了故障类型难以判定的问题。针对该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日、欧等地的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在其生产的电喷汽车上配备车载自诊断模块(On—Board Diagnostics Module)。 OBDII 模块
自诊断模块能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实时监测电控系统及其电路元件的工作状况,如有异常,根据特定的算法判断出具体的故障,并以诊断故障代码(DTC,Diagnostic Trouble Codes)的形式存储在汽车电脑芯片内阳1。系统自诊断后得到的有用信息可以为车辆的维修和保养提供帮助,维修人员可以利用汽车原厂专用仪器读取故障码,从而可以对故障进行快速定位,故障排除后,采用专用仪器清除故障码。由于该时期不同厂商的OBD系统之问各行其是、互不兼容,所以被称为第一代车载自诊断系统(OBD—I,the First On—BoardDiagnostics)。为了统一标准,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1988年制定了OBD-II标准。OBD—II实行标准的检测程序,并且具有严格的排放针对性,用于实时监测汽车尾气排放情况。
OBDII最早出现在1994年的几种车型,包括LEXUS(凌志)ES300,Toyota Camry(佳美)1MZ-FE 3.0LV-6和T100 pickup(轻卡)3RZ-FE塔尔2.7L four加上AUDI(奥迪),Mercedes·Benz(奔驰),VolkSwagen(大众)和Volvo(富豪)车型。在1995年增加了更多的车型包括Nissan Maxima(千里马)和240 SX。然后在1996年,美国法规要求所有在本国销售的新轿车和轻卡必须装备OBD-II系统。所以从1996年开始新轿车和轻卡普遍安装OBDII系统。
汽车在正常运行时,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输入和输出的信号(电压或电流)会在一定的范围内有一定规律地变化;当电子控制系统电路的信号出现异常且超出了正常的变化范围,并且这一异常现象在一定时间(3个连续行程)内不会消失,ECU则判断为这一部分出现故障,故障显示灯点亮,同时监测器把这一故障以代码的形式存入内部RAM(Random Access Memory: 随机存储器),被存储的故障代码在检修时可以通过故障显示灯或OBDⅡ扫描仪来读取。如果故障不再存在,监控器在连续3次未接收到相关信号后,将指令故障显示灯熄灭。故障显示灯熄灭后,发动机暖机循环约40次,则故障代码会自动从存储器中被清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