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一益二
唐代,古代经济文化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扬一益二”是对唐代东南、西南两大都市,即扬州、益州,其经济发展的谚语表述。全国工商业经济最繁荣的是扬州,次为益州。
唐宋两代,对其都有记载:
《元和郡县志》:“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 注:元和年间(806-820)
《资治通鉴.卷259》:“先是,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及经秦、毕、孙、杨兵火之馀,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矣”。---------(注:唐末军阀战争导致扬州经济衰落。杨指的是杨行密)
《唐会要》卷86:“广陵当南北大冲,百所集。”
《旧唐书》卷182: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成都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嘉庆扬州府志》卷六十三:“故有唐藩镇之盛,惟扬益二州,号天下繁侈”。
1、唐代淮南道区划图[1] 唐代淮南道地图
2、南宋《方舆胜览》描述的扬州[2] 扬一益二
扬一益二
扬州南朝时称为广陵,属于古扬州(上古天下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的淮南地区。隋文帝废州,行郡县二级行政规划,置江都郡。隋炀帝开运河,移宫江都郡,定位了“扬州”,即“淮南江北海西头”,并最终亡于江都。扬州地处长江运河交汇之处,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而江南古都金陵(南京)毁于战乱,又因为隋朝、唐朝都是北方政权,而南方尚未充分开发(宋朝大南迁),所以政治经济中心就移至江北广陵。《唐会要.卷六十八》: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制。敕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其扬、益、并、荆为大都督府。这24个都督府为:汴州、齐州、兖州、魏州、冀州、并州、蒲州、鄜州、泾州、秦州、益州、绵州、遂州、荆州、夔州、通州、梁州、襄州、扬州、安州、润州、越州、洪州、潭州,管理南方开发、军事事务。到唐末时,天下大乱,唐朝名存实亡,乱世割据,扬州达到鼎盛,城市规模仅次于长安城和洛阳城,城门数比长安还多,包括子城和罗城,面积16.8平方公里。 九州地图
故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张诂《纵游淮南》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 禅智山光好墓田”,以及杜牧《扬州三首》“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纤腰间长袖,王佩杂繁缨。格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等等点名道姓直接以扬州入诗入题,赞美扬州繁华美丽的名篇佳作,可谓不可胜数。
成都属于古梁州,东汉并入以云南为主的益州,治所遂迁至成都,故成都又有益州的别名。现代成都市(Chengdu City),别称“锦城”、“蓉城”、“少城”,简称“蓉”、“蜀”、“成”位于四川省中部,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成都是中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首批(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