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质灌木状小乔木,乳汁丰富。茎圆柱状,上部多分枝,高3-5(8)米,直径6-15厘米,具不明显5条隆起、且呈螺旋状旋转排列的脊,绿色;髓近五棱形,糠质。 共12张 金刚纂
叶互生,少而稀疏,肉质,常呈五列生于嫩枝顶端脊上,倒卵形、倒卵状长圆形至匙形,长4.5-12厘米,宽1.3-3.8厘米,顶端钝圆,具小凸尖,基部渐狭,全缘;叶脉不明显;叫柄短,长2-4毫米;托叶刺状,长2-3毫米,宿存。
花序二歧状腋生,基部具柄,长约3毫米;苞叶2枚,膜质,早落;总苞阔钟状,高约4毫米,直径5-6毫米,边缘5裂,裂片半圆形,边缘具缘毛,内弯;腺体5,肉质,边缘厚,全缘。雄花多枚;苞片丝状;雌花1枚,栽培时常不育,成熟者末见。蒴果和种子不详。花期6-9月。[1] [9] 共4张 金刚纂 杜丽梅/摄
金刚纂喜阳光充足,湿润,不耐寒,稍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
原产于印度,中国南北方均有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常用作绿篱(南方),并有逸为野生的现象,北方于温室中观赏。[1] [2] 共10张 金刚纂
金刚纂的繁殖方法为扦插繁殖。[7]
繁殖宜用扦插,5月至6月间从母株枝条顶端剪取8厘米至10厘米的插穗,擦掉切口处流出的白浆,蘸上草木灰,安排3天至4天,使伤口单调后再扦插于清洁的沙土中。
插后少浇水,以保持盆土半干形态,约1个多月生根。第二年秋季分植于花盆中,一样往常浇水宜少,见干后再浇,否则会烂根。夏日室温保持10℃摆布,即可安然越冬。[2]
土壤:栽种金刚纂的盆土最好选用较多的池塘泥(河泥)与少量煤渣的混合物,这种混合而成的泥土,疏水、透气效果甚佳,十分有利于金刚纂的生长。 金刚纂
浇水:金刚纂喜欢中性的水土,酸性或碱性过浓的水土都会威胁到生长,由于是仙人掌类,所以要少浇水,最好6至7天浇一次水,栽种在室外阳光充足处的可以喷雾浇水,每2天浇1次,花盆里更不能有积水,否则根容易烂掉。浇水时,水要放置到室温,如果所浇水的温度与金刚纂植株表面温度差异太大,容易造成金刚纂表面破裂,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光照:金刚纂源于南美洲沙漠,喜高温、光照、暴晒,充裕的阳光更有利于促进其生长。正因如此,在南方阳台和屋顶就成了它们最好的栽培场所。在北方,由于金刚纂耐寒耐旱,易栽活,将它们摆放在室内种植也没有问题。但如果有条件,在阳光充足的天气将它们搬到室外暴晒会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