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歌一词的法文是motet,来自mot一词,释义为“词”。经文歌的拉丁文为motetus,以及motellus、motecta等,英文为motet,意大利文为motetto,德文为motette[2] 。

经文歌的起源于中世纪的附加段(Trop)和克劳苏拉(clausula)有关。9世纪至11世纪的附加段是指插在圣咏或弥撒的进台经、献祭经、圣餐经和荣耀经中的附加词曲。歌词有韵文也有散文,主要用于解释或补充圣事内容。而广义的“附加段”则是指在原有的宗教经文词曲中添加的新词。克劳苏拉原来是赞美歌之前的多声的结束句,只哼曲调,没有歌词。12世纪末在克劳苏拉的不唱歌词的上方声部中添加歌词(起初为拉丁文,以后为法文)。添加的歌词的声部起初成为duplum(第二声部),如果声部总数超过两个的话,第三和第四声部分别称为trip伦和quadruplum。Dumplum以后称为motetus,并进而转指整首作品。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13世纪的经文歌体裁[2] 。

13世纪最重要的体裁是经文歌。古艺术时代(13世纪)经文歌的代表是佩罗蒂努斯、弗朗克·德·科洛尼亚和彼特罗·德·拉·克鲁塞[2] 。

佩罗蒂努斯又名佩罗金,为法国作曲家,巴黎圣母院派的代表,活跃于1180年至1210年间,他的主要功绩是发展了莱奥尼努斯的成就,但他的音乐节奏更为复杂化,其特点是上面的几个声部按节奏模式(Modes)来构筑,与下面声部形成对比[2] 。 佩罗金

弗朗科·德·科洛尼亚(活跃于1250-80年),是德国音乐理论家,给予欧洲音乐理论的发展以很大影响。他是有量乐谱的改革者,所著论文集《有量歌曲艺术》,概括了古艺术时代的成就,并已意识到六种节奏模式已不能适应创作的需要。弗朗科经文歌的特点是:第三声部的歌词多而密集,第二声部的气息则较为疏松,从第三声部依次向下至低声部形成了自密而疏的节奏格式[2] 。

彼特罗·德·克鲁塞(Petrus de Cruce)人称彼埃尔·德·拉·克鲁瓦,也是13世纪的作曲家,活跃于约1270年至1300年间。彼特罗经文歌的特点是:第三声部的时值更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已无法用某一种节奏模式来归纳。并且为了让演唱第三声部的人能更清晰地唱出时值短小的很多音,整个经文歌的速度不得不适当放慢。Semibreve一词在现代记谱法中意为全音符,但在13世纪时是指最短的音符,一个短音符(breve)常分成二至九个小音符[2] 。

与古艺术时代经文歌发展同步的还有戏谑经文歌,也是13世纪所流行的,这是教堂旋律和世俗歌曲相结合的结果。例如在关于贪酒者的三声部的经文歌中,定旋律声部是模进的有量旋律,而上面两个声部则交织着两首吸血歌曲的旋律[2] 。

相关查询: 经文歌 拉丁文 motetus motellus motecta 意大利 motetto motette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4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571秒 内存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