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村现有三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582户、12253人,土地面积2206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自1983年以来,凤山村在历届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本村实际,发挥优势,依托县城和兴国小商品市场,大力发展林果支柱产业和商贸流通业、劳务输转业,全村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凤山村因凤山而得名。相传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刘伯温率五百兵丁来秦安骏马山察看铮铮发声的古墓,当晚,刘伯温在驿馆梦见一女子哭哭啼啼朝他走来。翌日,当他徒步登上凤山时,看见一只凤凰在枝头惨叫,凄楚哀婉的叫声使他心中忧郁烦闷。刘伯温回京禀报后,明太祖十分感叹地说,“小鸟不可拔羽,小树不可摇根!”。为此,明太祖下令,在凤山上修建了一座高耸的亭台楼阁——牡丹亭,后人称魁星楼或蓬莱阁。明代山东巡抚、监察院右副都御史、著名学者胡缵宗在《秦安志》中这样形容凤山,秦安县城城东百步为庙山,其山的高峰趋赴县东,悠然而集,翩翩若凤焉。
提起凤山村的历史,生在凤山、长在凤山的康熙德、王元喜、任天和、胡喜成等几位老人和县志编纂者滔滔不绝,也许是出于对秦安历史的偏爱和执着,在他们的办公室和居所,都保留有与凤山村有关的历史和传说。凤山村早期是陇城镇的53个领庄之一,古称先农坛,是古代人们祭祀农神,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村内的农神坛位于村东南侧,座东朝西,东为正殿三楹,南北各有斋房一楹,迎春礼每年立春前一日举行。明嘉靖时由在任知县率官僚迎春于县东郊,立春之日佛晓,知县及下属官吏穿朝服,行鞭春礼,每年毫银三两。后清雍正初年秦安知县於鲸,虽对该坛进行了重建,但因历史变迁,农神坛早已不复存在,但祭祀农神的历史仍然流传在人们心中,县博物馆还收藏有堡子坪出土的祭物祭器——玉琮、玉环等。
凤山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据老人们回忆,在凤阳城的城门上,还刻有三八进士四翰院,七九举人一探花的秦邑多士联。一代明相权德舆,明山东巡抚胡缵宗就出生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在有名的旗杆巷,走向那幽深的巷道深处,至今还保存有胡缵宗故居和部分历史名人的民居,这里仍然保留有各位历史名人当年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足迹及遗物遗训。在离凤山村不远的邢泉村,在他幼年读书,晚年著书立说的可泉寺,还建有胡缵宗纪念馆,里面收藏着与胡缵宗有关的历史和书法墨宝,其中以胡缵宗清明上河图和凤凰千仞的牌匾尤为著名,成为后人纪念和研究胡缵宗的重要历史文献之一。
凤山村虽地处秦安县城城郊,但与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相比,仍然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走进凤山村,那幽深的巷道,风格考究的故居、民居,还有那景色怡人的凤山公园、历史悠久的兴国寺、文庙大成殿、人民街古建商业一条街和留有残垣断壁的城池遗址,以及流经村境内的南小河(旧称东川河),会自然而然地把您带进那久远的历史长河和古老的年代。秦安大城始建于宋朝,南北两面有郭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巩秦阶道林之望在人烟稠密的南北郭城分别增筑南北两城,南郭城有城门七座,在凤山村东头建有祥和门。解放后,大城和南北郭城逐渐被拆除,但至今仍留有残址,在解放战争中曾谱写过御敌三千的壮举。流经凤山村境内的南小河旧称东川河,在明清时期的州县志中均被称为第七沟。南小河水旧时因没有污染,水质清澈,两岸景色怡人,明代山东巡抚、著名学者胡缵宗在入东川时写下了“鸠杖入东川,鸾迎小有天,梧桐三径目,杨柳一溪烟,呼鹤崆峒外,餐霞鸟鼠边,奚寰投五色,初咏白云篇”的美妙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