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界研究表明,该成语承载着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物质文化信息,通过具体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状态[2] 。上海博物馆2022年开设的专题课程通过解读膳夫吉父鼎等青铜器铭文,揭示'食'字从祭祀器具到日常饮食的演变过程,佐证了成语中'食'要素的历史渊源[1] 。
在2013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该成语被列为文化教学重点案例。教师通过关联'褒衣博带''布裙荆钗''雕梁画栋''八抬大轿'等相关成语,帮助留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生活方式演变。教学策略强调需结合实物图示,例如通过解读西周青铜器铭文,具象化阐释'衣'的文化内涵[1] 。
茅盾在1930年代创作的小说《喜剧》中,借人物对话使用"解决衣食住行"表述,体现该成语在新文学运动时期的活用。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演讲中提出:"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不但是要把这四种需要弄到很便宜,并且要全国的人民都能享受",这一论述成为该成语现代诠释的重要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