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内物种担子果呈球形至不规则形态,干燥后呈黑褐色。孢子形态特征为分类关键依据,倒卵孢黑腹菌的孢子呈现显著倒卵圆形特征。菌丝索结构符合黑腹菌属典型分类标准。
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中国产黑腹菌属的ITS序列聚集成10个高支持率分支,证实存在10个独立物种[1] 。2025年发表的山西黑腹菌(M. shanxicnsis)与倒卵孢黑腹菌(M. obouatisporus)被确认为新种,其中山西黑腹菌的孢子尺寸为5.5-7.5×4.5-5.5μm,担子果直径可达4.5cm。
1915年奥地利学者在云南丽江采集的HM1372号标本被认定为卵孢黑腹菌(M. ovoidisporus)的模式标本。1993年中国科学院学者基于该标本建立卵孢黑腹菌(M. ovoidisporus)新种。山西大学研究团队自20世纪80年代起系统开展华北地区黑腹菌属研究,其分子生物学证据支持该属在担子菌目中的独立分类地位[1] 。
华北地区(特别是山西省)是该属真菌的研究核心区域,山西大学团队在此采集到多个新种模式标本。华北地区(如山西)保存有早期采集的黑腹菌属历史标本。国际分布覆盖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与云杉、松树等寄主植物分布区重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