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通过"一"与"次"的量化组合叠加"性"字后缀,形成表述事物单次发生特性的复合词。核心语义聚焦三点:
时间维度:强调动作或事件仅在特定时段内完成,如"利息每年4月1日一次性结算"[1]
频率维度:排除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如"调查显示过敏多为一次性反应"[1]
功能维度:指代单次使用后即废弃的物品,典型如'一次性尿布'[1]
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呈现双重属性:
形容词用法:修饰限定名词属性,如"一次性餐具""一次性解决方案",此时词汇重音在"次"字[2]
名词用法:指代单次完成的事物,如'这仅是特殊时期的一次性',常见于口语表达[4]
典型搭配结构包括:
定语结构:一次性+名词(如"账户""用具"),占比达83%的用例[1]
状语结构:动词+一次性(如"补偿将一次性发放"),多出现于财务文书[1][3]
独立主谓结构:"该政策属于一次性"的简练表达
与英语存在多重对应关系:
one-off:侧重单次事件属性,如"一次性支付补偿金"对应"one-shot payment"[3][4]
disposable:强调使用后处理方式,如"一次性手套"译作"disposable gloves"[4]
single-use:近年在环保领域更常用,如欧盟法规中的"single-use plastics"对应"一次性塑料制品"
自21世纪以来,该词汇伴随环保议题产生语义演变:
2008年限塑令实施后,'一次性用品'成为环境治理重点对象
2020年全球疫情使'一次性口罩'日均消耗量达16亿只,推动相关产业增长
2025年欧盟新规要求逐步淘汰非必要一次性制品,中文报道中频繁出现'一次性用品'等衍生表述
在权威汉语工具书中呈现完整释义体系: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为形容词,释义"只一次的;不做第二次的"[2]
《柯林斯汉英双解词典》:通过"one-offs"例句印证单次性特征[1]
百度汉语:除基础释义外,收录"一次性赔偿""一次性通过"等高频搭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