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望”包含两层语义:一为“可盼望;有希望”,二指“能够望见”(出自郭沫若原文语境)。成语整体通过双重否定强化“难以企及”的核心含义,强调事物在感知层面的可见性与实际接触的不可达性之间的对立关系[2] 。
该成语最早见于郭沫若1923年创作的散文《月蚀》,文中通过“古之人”意象的遥不可及,隐喻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现实的隔阂[1] 。引文采用感叹句式增强情感张力,为成语奠定了文学化表达基调。
作谓语例句:“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誉反而成了他的精神负担。”
作分句例句:“我们不想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只专注于眼前的目标。”
作定语语法特征为复句式结构,可作谓语、分句使用,如“可望而不可及的艺术境界”。
“可望不可即”与该成语语义高度重合,但“即”强调空间上的临近感,而“及”侧重行为结果的达成度[1] [2] 。二者在实际使用中常互换,但文献考证显示“可望而不可及”更常见于现当代文学语境。
该成语存在“可望不可即”的异形写法,两者读音相近且语义完全一致,属于汉语成语中的同义异构现象[2] 。现代汉语规范文本中两种写法均被认可,但工具书多采用“可望而不可及”作为主词条[1] 。
语音构成:包含四个双声词(可、望、而、不),形成韵律重复[2]
语法结构:通过连词“而”连接两个动宾短语,构成转折关系
语义层级:前半句“可望”建立期待,后半句“不可及”形成语义反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