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横征"与"暴敛"两个动宾词组构成,其中"横"意为蛮横无理,"征"指税收征管,"暴"表程度剧烈,"敛"即聚敛财富[1] [2] 。整体突出统治者通过强制性手段过度征收赋税,具有鲜明的贬义色彩和批判属性[3] 。
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完整表述见于宋代朱熹《已酉拟上封事》:"国家财用皆出人民……则横赋暴敛必将有及于民"[3] 。清代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四回通过"名目是规划钱粮,措置财赋;其实是横征暴敛,剥削脂膏"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该成语在揭露封建官僚腐败本质方面的修辞功能[1] 。
郑振铎在小说《毁灭》中写道:"马阮心上好不痛快。便又故态复萌,横征暴敛,报复冤仇",通过成语的运用精准刻画了封建势力复辟后变本加厉的剥削行径。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则用"蒋介石等利用其独裁权力横征暴敛"的表述,揭示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压迫本质[3] 。
与近义词"敲骨吸髓"相比,本成语更侧重征收行为的强制性特征,而"苛捐杂税"则着重描述税种繁杂的客观状态[1] 。反义词'轻徭薄赋'出自《汉书·昭帝纪》,形成对统治政策的正反对比[3] 。
该成语具有典型的联合式语法结构,既可作谓语描述具体行为(如"官吏横征暴敛"),也可作定语修饰相关主体(如"横征暴敛的统治集团")[3] 。在语音层面,'横征暴敛'四字均为去声,形成强烈的顿挫感,强化了批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