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勤工俭学指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一般贫困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做工赚取报酬维持生计。也有人并不是为了报酬,而是想多点社会实践经验。 学生们在业余时间做手工
自2016年以来,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高校实行并轨制后收费标准的大幅度提高,高校的贫困生、特困生大比例增加,学校为实现“只要分数够,决不让你“辍学”的承诺,从“奖学金、贷学金、社会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特困生补助和勤工俭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最广泛的途径还是勤工俭学。但也存在若干问题。
调查表明,勤工俭学的目的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勤工俭学
(1)有的主要是为了钱(占47%),但为钱的动机却不一,他们或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想减轻家庭负担,或是想过得潇洒一点,或是想弥补自己的“财政赤字”等等。
(2)有的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力,认识社会,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锻炼自己的意志,体验自立,而“钱”是次要的(29%)。被调查者坦诚直言:“勤工俭学使我们早日接触社会,开拓了视野,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如果勤工俭学仅仅是为了钱是没有意义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学生一般认为,参加勤工俭学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能得到能力的锻炼,但对于具体能够锻炼哪些能力则认识不一。
(3)其他目的。有的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或患病者,有人把它看作是丰富课余生活、调节“无聊”生活的一剂良药等等,不一而足。“挣钱”、“早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锻炼能力”是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勤工俭学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将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及时而又满意地就业或更好地创新创业。但从当前勤工俭学的现状看不容乐观,本文就高校的勤工俭学的现状作深入而透彻地分析,对勤工俭学的前景予以估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和对策。
勤工俭学是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和市场经济的大潮的产物。高校学生开始从“双包”(包学费、包分配)向“双自”(自交学费、自谋职业)过渡。相当部分大学生不得不面对这些因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
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相对家境差一些的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自觉找兼职维持生活,也有一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他们找兼职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丰富阅历。
《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郑彩莲《高校“勤工俭学”的现状和前景》文章说:从参与面看,有52%的学生正在参加勤工俭学,其中大一年级的学生占了53%,勤工俭学的即有特困生,也有家境富裕的学生。但在特困生中,中差生、中等生比例偏高,多达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