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士一世出身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族的旁支,其父希斯塔斯帕是皇帝冈比西斯二世的堂兄弟[1] ,曾担任过帕提亚地区的总督。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二世率领波斯军队远征埃及,并任命大流士为“万人不死军”总指挥。根据《贝希斯敦铭文》的记载,公元前522年3月11日,在冈比西斯埃及逗留期间,波斯国内的庇里什瓦德地区爆发了政变,叛军领袖高墨达以冈比西斯的弟弟巴尔迪亚之名自立为王,同时宣布免除国内三年的赋税与兵役,并在国内进行宗教改革,摧毁了大量神庙。高墨达的举措深得民众支持,以至于到同年7月1日时,波斯、米底、巴比伦等地都一致拥护他。冈比西斯二世得知消息后率军匆忙回国,却在途经叙利亚的埃克巴坦那时暴毙身亡。[1] 大流士一世
冈比西斯去世后,由大流士、欧塔涅斯、音塔弗列涅、戈比亚斯、叙达尔涅斯、迈加比佐斯、阿司帕提涅斯组成的七人集团得到奴隶主贵族的支持,回国平定叛乱。同年7月10日[2] ,大流士率军在米底的西迦耶胡瓦提堡杀死高墨达。
根据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记载,高墨达去世几天后,大流士和同伴们探讨了阿契美尼德帝国的未来:欧塔涅斯提议建立共和制国家,迈加比佐斯希望建立寡头政治,而大流士本人则希望维持君主专制。最终,大流士以君主专制能维持强有力的集权为由说服了其他贵族,不久后便公开称王[1] 。
大流士一世登基后,由于他极力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引发了民众的不满[1] 。在此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巴比伦、埃兰、米底等地先后爆发起义,大流士率军四处平叛,连续作战十八次,并擒获八名暴动首领,扭转帝国濒于瓦解的局势。
在巩固对占领区的统治后,继续向外扩张。
前518年派兵远征印度,征服印度西北地区,建立波斯帝国第20个行省。
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亲自率领的波斯大军借助埃及、希腊的工程技术和腓尼基人的船只,构建了一座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巨型浮桥,征服了四分五裂的色雷斯部族,然后波斯大军渡过多瑙河,大摇大摆地侵入了斯基泰人的土地,还准备来个破釜沉舟,拆掉浮桥。在离开亚洲之前,波斯人的盟友,希腊城邦米提列的将领科埃斯就告诫过大流士,斯基泰人居无定所、无所防守,所以在没有捕捉到敌人的准确位置之前,就不要轻易地破釜沉舟、自绝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