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最初产生于犹太教,并从犹太教中承袭了源自古希伯来文明及与之相关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波斯和古希腊罗马等文明中的一些宗教观念和神话传说。这些宗教思想文化因素被基督宗教继承、发扬,在其历史发展中被改造、革新,从而形成了体现在其思想和神学、礼仪及宗教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观念。比如基督宗教传统中的创世神话、伊甸乐园和洪水传说等皆受到古巴比伦宗教的影响,其素材直接来自古巴比伦文明。此外,其关于基督受难、复活、以及圣母之说,也有一些古巴比伦传说的印痕。
“天主教”一词的西文源自希腊文,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词,为明末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与中国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故称其教为天主教。
天主教传入我国的过程曲折多变。元代,天主教一度传入我国,元亡而中断。16世纪,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耶稣会、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传教士相继来中国传教,其中以葡萄牙派遣的耶稣会势力最大。耶稣会会士利玛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为传教方针,积极活动于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为天主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17—18世纪,在对中国礼仪的态度问题上,天主教内部发生争论,是为“中国礼仪之争”。1700年起,争论发展为罗马教宗与清朝皇帝的公开冲突。罗马教廷颁发“禁约”教谕,并派遣专使来华,禁止天主教徒祭祖祀孔。罗马教廷的行为激怒了康熙皇帝,认为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遂拘捕传教士,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雍正元年(1723年),礼部奏请在全国禁教获准,除少数传教士供职于朝廷外,其他均被逐出中国。乾隆十二年(1747年)后,清廷多次搜捕镇压非法入内地的传教士,天主教在华传教活动受到严重挫折。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天主教势力在不平等条约和西方列强的庇护下,依仗特权深入中国各地,获得较快发展。1900年中国天主教徒达到72万,1921年达200多万,1945年增至300多万。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清除中国天主教界的帝国主义分子及其影响,改变中国天主教的殖民状态,中国天主教界的爱国人士首先站出来,愤怒谴责罗马教廷利用中国天主教作为帝国主义颠覆新中国工具的种种行径,号召中国广大天主教徒行动起来,实现中国天主教的自立革新,受到了中国广大天主教徒的热烈响应,从而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使长期以来为国外势力操纵的中国天主教改变成为中国天主教界自办的宗教事业。目前,我国天主教共有教区98个,教堂和活动堂点约6000处,教职人员约8000名,神哲学院9所,信徒人数600多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