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出现于春至秋季,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区。喜好访花吸蜜。
姬单带挵蝶
褐色,半球形,直径0.9mm,初灰绿色,后具玫瑰红斑,顶花冠具8~12瓣。
体长17~19mm,翅展28~40mm,体和翅黑褐色,头胸部比腹部宽,略带绿色。前翅具7~8个半透明白斑排成半环状,下边一个大。后翅中间具4个白色透明斑,呈直线或近直线排列。翅反面色浅,斑纹与正面相同。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27~28mm,头浅棕黄色,头部正面中央有“山”形褐纹,体黄绿色,背线深绿色,臀板褐色。
成虫
体长17~19mm,翅展28~40mm,体和翅黑褐色,头胸部比腹部宽,略带绿色。前翅具7~8个半透明白斑排成半环状,下边一个大。后翅中间具4个白色透明斑,呈直线或近直线排列。翅反面色浅,斑纹与正面相同。
姬单带挵蝶线稿
直纹稻弄蝶是各类稻弄蝶中最普遍的一种。成虫体长16~20毫米,翅展35~42毫米,体翅茶褐色。前翅有7~8个白斑。 后翅有4个白斑。老熟幼虫体长24~36毫米,略呈纺锤形,头大,正面中央有“山”形褐纹,体表密布小颗粒,有横皱纹。
在中国南北稻区均有分布,南方稻区普遍发生。亚洲各国稻区也有发生。主要为害水稻,也取食麦类、玉米、高粱、、游草、芦苇、狗尾草、等。幼虫吐丝缀叶成苞,食叶成缺刻,或仅存主脉。前期受害稻株变矮小,后期受害则穗小粒少,千粒重降低。
在中国一年发生7~8代,自北而南代数逐渐增加。南方稻区以老熟幼虫在向阳的田边、沟边上结苞越冬,黄河以北以蛹越冬。成虫夜伏昼出,善飞翔,喜在千日红、野菊等上摄取花蜜,常趋向叶色嫩绿生长旺盛的分蘖期稻株产卵,卵散产于叶背面,每叶1~2粒。幼虫有作苞取食习性,昼伏苞内,晨昏或阴雨天外出取食稻叶,一生换苞5~7次。3龄前食量小,抗药力弱,5龄食量最大,每头幼虫能食叶10~14片。分蘖期初幼 虫存活率最高,穗期存活率低,灌浆期不能存活。老熟幼虫化蛹前作新苞,在其中结薄茧,脱皮后化蛹。经常间歇、局部暴发,主要受气候、天敌影响,冬春低温、 盛发前雨量和雨日较多则利于大发生。主要天敌有稻螟赤眼蜂、螟蛉、悬茧姬蜂、螟蛉绒茧蜂、弄蝶绒茧蜂、稻苞虫寄蝇等,此外,还有步甲、猎蝽等捕食性天敌。 山区和半山区,以及蜜源植物多的地区,发生较重。防治措施包括结合冬春积肥、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初龄期施用杀螟杆菌,以及 3龄前施用,如、杀螟松、敌敌畏、或巴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