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上拱、凸现、突兀; 俩母山
窿:坑道,凹陷,沟谷。
穹窿地貌多以方山、台地、不规则桌面山、峡道、沟谷、坑道为主,貌似“凹凸”二字。俩母山穹窿地质地貌在众多县志地质地理中被称为:威远穹窿背斜、荣威穹窿背斜、资威穹窿背斜等。俩母山穹窿地质地貌东起观音岩(资中、威远交界处),西至荣县双古镇,北起仁寿县天鹅乡,南至威远县庆卫镇。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24公里,总面积901.98平方公里,高出盆地300—500米,其间峡谷深切,岩石裸露,崖悬壁绝,深宽为3:1,如鬼斧神工所为;方山突兀,边垂壁绝,顶平地沃,高出沟谷300—500米,似天铸地造所成;构造型的天坑,上大下小,一落千尺,如陨石撞击之迹。
俩母山的穹窿地质地貌,形成年代久远,面积广阔,地貌奇特,在中国甚至世界地理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据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书载:四川盆地,早属海域,与太平洋为一体。海盆与陆盆曾多次交替,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盆地周边群山凸起,中心下陷(而南部俩母山区域又向上隆起),形成内陆湖。在重庆巫山的东、西两侧,受海水的冲击侵蚀以及内陆湖水的外溢等多种地质、气候条件作用下,切穿巫山于200万年以前才形成了而今的长江三峡,内陆湖水得以外溢。随着长江三峡口的逐渐深切,盆地湖水下降,使得形成于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地质专家称:燕山运动时期)的俩母山周边古地质岩石才逐渐显露出水面,成为而今的穹窿地质地貌奇观。 共5张 俩母山
900余平方公里的俩母山穹窿地质地貌是构造型的,而不是后天的风化、水蚀型的。它与湖南省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地貌、广东省的丹霞山地貌、安徽省黄山的花岗岩地貌、河南省云台山的构造剥蚀地貌、四川省兴文的天坑溶洞石林地貌、云南省的石林喀斯特地貌等浑然不一。它没有大山大川,更没有大江大河;它山高但不尖,沟深却无水。由于地质构造形成早,且长久被海水或湖水淹没,出露水面的时间短。历经雨水冲刷,岩石裸露,沟谷断裂深切,沟壁悬绝,沟底平缓,曲向各异,沟深100—300米,宽50—100米不等。山多以方山平顶(又名桌面山)为主,而又层层叠叠,层叠之间的相对高度20—50米不等,它与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尖顶山、“V”形沟截然不同。
俩母山穹窿地质地貌的中心区域为方圆100平方公里的台地,它西起两河镇向家寨,南止新场镇青峰寨,东源连界镇五堡墩,北止连界镇政府,高出盆地300—500米,周边为内旋呈逆时针转向,而外旋呈顺时针转向的沟谷曲展。这奇特的外貌,反映出地壳早期变化的特殊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