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于德意志莱茵省工业城市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恩格斯少年时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爱北斐特理科中学。 父亲老弗里德里希是工厂主,虔诚的基督徒,带有普鲁士贵族血统。母亲心地善良,遵守礼教,喜爱文学和历史。 恩格斯的父母亲
恩格斯的父亲
1837年9月其父坚持要他辍学经商(恩格斯当时正在读中学)。一年后到不来梅一家商行当办事员。当时普鲁士(德国前身)正面临民族统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务,恩格斯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吸引,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联系。 共3张 恩格斯
1839年春,在该派机关刊物《德意志电讯》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他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兵役,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册子,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发表后,恩格斯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1844年2月,在马克思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绝对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8月底,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开始了二人的终身合作。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和历史使命, 表明恩格斯已经完成了两大转变。
1844年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春,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年秋天,赴巴黎开展活动,争取和教育正义者同盟的成员,使之摆脱“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响。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6月,和马克思商议后他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同年10月,被选入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草案(即《共产主义原理问答》),用问答的体裁初步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11月,与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任大会秘书。大会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张,制订了符合民主制原则的章程,并委托他们起草同盟的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