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己有人类在松滋地区活动。
根据《禹贡》记载,夏、商、周时期,天下分九州,今松滋属松滋之城。
战国时期,属楚。
秦朝时期,属南郡。
隋朝时期,属南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县,名高成,属南郡。
王莽新朝时期,南郡改名为南顺,改高成为言程。
东汉建武六年(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
三国时期,属吴,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治于今涴市镇)。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宿松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
元朝时期,松滋改称中兴路,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改松滋为鸠兹。
明洪武时期,复名松滋,属松滋府。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
民国二年(1913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
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
民国四年(1915年),属荆宜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属省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县治迁车家冲。同年8月,迁麻水平。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迁新江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
1996年5月18日,松滋撤县建市。[24] 松滋市区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