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曲于1893年8月12日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标题Патетическая(Patetičeskaja)的俄语意思为“激情”、“情感”,而并非大家所认为的“激起怜悯”,这个词反映了一小点激发的痛苦。柴可夫斯基原本打算将该作品命名为“标题”,然而,现时出版的乐谱,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语的翻译名字:Pathétique,翻译出来便成了“悲怆”。
本作品于1893年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首演,作者亲自指挥,演出获得了巨大的轰动。然而自此9天之后,作者不幸与世长辞,本作品成为作者的绝笔之作。
作者向他深爱的外甥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妹妹亚历山德拉·萨莎的二儿子不是侄子是外甥)解释过该作品的标题。当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问作者这部交响曲是否有标题的时候,作者承认了自己隐藏标题的事实。
这个标题被Taruskin称为“绝命书交响曲”,这种说法在作者去世不久后该作品第二次演出时被人们所坚信。听众们努力地试图从作品中找到蛛丝马迹,当然,他们实现了。例如在第一乐章中被引用自俄罗斯东正教安魂曲中的简短乐句,第四乐章非寻常性使用的柔版以及刚开始紧张的和弦和结束时的死亡之光。并且在1893年9月至10月期间,当大公爵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委托作者写作安魂曲的时候,作者以“不能写两首安魂曲”为由,拒绝了这项工作。安魂曲就是指本曲(第四乐章的缘故),他当时已经完成本曲。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的精品。
这首交响曲献给了作者深爱的外甥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
木管组:3支长笛(第三长笛兼短笛),2支单簧管,2支双簧管,2支大管
铜管组:4支圆号,2支小号,3支长号,1支大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低音大鼓,大镲,锣
弦乐组: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B minor – D major – ambiguous key – B major)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奏鸣曲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为D大调,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