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手枪最大的难题在于枪的尺寸与它的性能之间的平衡。因为追求高度的隐蔽性, 袖珍手枪的尺寸在设计时都尽可能的紧凑。但是紧凑的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瞄 准,大多数袖珍手枪的准星都太小,以至于在遭遇紧急情况时无法瞄准(紧急情况下自卫有快 速出枪的要求,存此种情形下,一般实施慨略瞄准,但即使慨略瞄准,也需要得到准星的帮 助),甚至于一些袖珍手枪的准星压根儿就看不见;其次是糟糕的人机功效,这导致很多袖珍 手枪在战斗条件下难以操作;第三是弹药问题,尽管袖珍手枪发射的子弹也足以致命,但因为缺少手枪最重要的制止力。相对而言,大口径手枪弹的制止力要比小口径弹强许多。严肃的说,袖珍手枪在使用合格的弹药时其制止力足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还有更多的袖珍手枪通常采用.22短弹、.22LR弹、.22WMR、.25ACP和.32ACP弹。这样的枪只是比没有好,因为其制止力太低,导致执法人员对于袖珍手枪的使用十分谨慎;最后,由于袖珍手枪尺寸紧凑 ,其容弹量自然偏小。一般袖珍手枪只有6-7发子弹。加上使用低威力弹药,这会将使用者 置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Glock26
这些弱点意味着袖珍手枪最多只是一种专用武器,为追求单一的隐蔽性和便携性而放 弃了诸多性能,这样的局限性也打消了任何关于战术运用弹性的希望,因此它只能在极其有限的战术环境中使用。如果你真正了解了这种武器的局限性,你就会发现,詹姆斯·邦德在 《金手指》中挥舞着一支小得可笑的柯尔特袖珍手枪火叫:“我总是用右眼瞄准,我从未失手过”是多么的可笑。
数十年来,也有许多枪械设计师试图纠正袖珍手枪的缺陷,但都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功。在某几款手枪上弹夹容量增加了,但付出的代价是隐蔽性的降低和无法解决枪弹制止力问 题。并且在最近些年的关于枪击机构布置的设计方案中,只有很少的几个方案提高了袖珍手枪的人机功效。但是这样小敲小扣的革新是不够的,袖珍手枪数十年来停留在战术必要性和 必要的牺牲之间的妥协的边缘。
奥地利格洛克有限公司(Glock G.M.B.H.)由工程师加斯顿·格洛克干1963年创立,公司位于邻近首都维也纳的德意志瓦格拉姆市豪斯费尔德斯特拉贝大街17号。建立仅40余年历史的格洛克不能和同行HK相比,在拥有500年历史的贝雷塔面前更是小字辈,但就是这样一个国际轻武器界的后起之秀却在短短40年里成为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力量。格洛克在建立之初就迅速意识到复合材料在军事领域的独特用途,并开始向奥地利军队提供机枪弹带、训练型手榴弹、塑料弹夹、野战刀和挖壕工具。尽管如此,格洛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仍是一 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依靠一些边缘军事产品维持生存,有了这样的背景,它在80年代初的崛起就更有一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味道。当时奥地利陆军面临制式手枪的更新换代(淘汰 二战时期服役的德国沃尔特P一38手枪),他们向许多著名轻武器生产商发出了标书。格洛克 也被邀请参加竞标。这对它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当时的格洛克甚至没有手枪生产线。格洛克公司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他们首先邀请了奥地利军方人士及北约组织的高级将领, 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整理出一个清晰的框架要求,作为开发新手枪的研制起点,并要求外形、结构要全新设计,采用新材料和新的工业技术制造。新枪研制计划进展十分顺利,仅仅制造了四只样枪就开始进行试生产。1983年,格洛克G-17手枪问世,样枪交付奥地利陆军 进行评估,在通过了详尽、彻底的可靠性测试后,G—17击败了著名的斯泰尔GB手枪成为奥地 利陆军制为奥地利陆军制式装备(军用编号M-80),并大量装备执法部门。其后不久,挪威成 为第一个采用G-17的北约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