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最早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创办的目的是“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与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无知之间的较量”,这句话被印在每一期杂志的目录页上。《经济学人》一直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全球视野,并被持续评为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新闻来源。[4]
《经济学人》还以发明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而闻名,他们通过比较麦当劳在各国的快餐店销售巨无霸的价格来比较国与国之间的购买力平价。这个指数不仅有趣,而且被证明是十分准确的计算购买力平价的方法。[5]
《经济学人》的定位并非传统新闻媒体,而是专注于当下形势分析和未来趋势洞察[1] ,媒体业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想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请读《纽约时报》;如果你想知道世界出了什么毛病,请读《卫报》;如果你想知道世界马上要发生什么,请读《经济学人》。[6]
作为最知名的全球发行杂志之一,《经济学人》传阅了200多个国家,并拥有一批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读者:从基辛格到默克尔,再到比尔·盖茨和马云。[4] 据福克斯的采访,比尔·盖茨会把《经济学人》一页不落的读完。[7] 谷歌公司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曾盛赞《经济学人》为思考全球问题的最佳指引。[8]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也评价到:“这是一本非常高质量的杂志,是世界的窗口”。此外,包括奥巴马、巴菲特等领袖人物都是《经济学人》的忠实读者。 2015年03月14-20日《经济学人》封面
2015年,李克强总理为《经济学人》撰文《中国经济的蓝图》,论述了2016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同年11月,印度总理莫迪与李克强总理会面时说:“我看到您在《经济学人》年终特刊发表的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9]
2016年,奥巴马在任期间为《经济学人》撰稿,阐述了美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的四大结构性挑战。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地缘政治紧张,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在《经济学人》发表文章《中美为何必须携手抗疫》,呼吁全球合作,并表示世界正在步入一个各国和各国人民比以往更加相互需要的时代。[10]
2012年1月28日,《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新的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为了配合新专栏的开辟,当期杂志封面文章也是关于中国的,讨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转型。而在新开辟的专栏内,安排了六篇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包括云南的烟草与咖啡种植业、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房地产行业等等。[5] 2012年01月28日《经济学人》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