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自食其力”意为依靠自身劳动获取生活所需,强调脱离依赖的独立性。其核心语义包含两点:一是通过付出劳动获取生存资源,二是拒绝不劳而获的生存方式。
从文献记载看,该成语的语义雏形最早见于《礼记·礼器》中“食力无数”的表述,宋代理学家陈浩在集注中明确解释为“食力,自食其力之人”。至汉代,《汉书·食货志》中“使天下各食其力”的政论主张进一步强化了该概念的伦理价值。现存较早的完整用例见于明代李昌祺作品《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文中描述人物“居贫,自食其力,隐田里间,以教授为业”,践行自食其力的生存方式[1] 。
该成语属主谓式结构,语法功能主要包括:
作谓语时强调行为主体特性,如“他坚持自食其力”
作定语时侧重修饰生存状态,如“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作状语时可突出行为方式,如“他自食其力地生活着”
在语义关联体系中,其近义词“自力更生”侧重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困境,“独立自主”强调脱离外部控制;反义词“不劳而获”批判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行为,“坐享其成”则讽刺消极依赖他人劳动成果的态度。成语接龙衍生出“力不从心”“其来有自”等关联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