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是指用中国的笔墨和宣纸等传统工具,以“花、鸟、虫、鱼、兽”等动植物形象为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中国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描绘的对象,实际上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虫、飞禽等类。
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点。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可分为大写意花鸟画和小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
花鸟图像,在远古先民开辟混沌的历史中孕育产生,并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从早期质朴的凿刻岩画起。新石器时代即有了用毛笔画在陶器上的表现,其初出的清新之景,开辟了中国艺术特色的道路。此后至东汉的数十年间,花鸟图像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几经变化,并且在艺术表达的工具方面,越来越在毛笔的使用上臻于成熟。因此,花鸟图像尽管在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各个不同的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中国艺术的特点,使之在艺术专门化的发展趋势的流向中,向花鸟画方面运动。
唐代花鸟画在各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但花鸟画的独立成科,不是在唐代,而是在唐代之前的魏晋南北朝。其理由是因为魏晋南北朝花鸟画已符合一个画种独立的五个条件∶一、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有专门题材的作品;三、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画家;四、有成熟的画种分科理论;五、有理论家对花鸟画家的批评。 《洛神赋图卷》,顾恺之
魏晋南北朝花鸟画之所以能独立成科,除了东汉奠定的基础外,当时的生命价值观也在起催化作用。300多年间连绵战祸动乱的生命无常,即使曹操,也交织了一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的悲寂与“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对酒》1)的悲心。自古以来积淀的“自然“概念,使看来只是弱小生命的花鸟,也具有与其他生命表现同等的价值。
花鸟画独立时期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对“自然”概念的理解,既是宇宙规律及自然实物本身,又是人的精神状态。这特别表现在以向秀、郭象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中。前者如“天者,自然也。自然既明,则物得其道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后者如“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虽然这里显出了“自然”概念的多重性,却也因这种多重性加深了对“自然”概念的理解。特别由于“天人合一”的古老思维模式,最终作用于“我”与“自然”的一体认识上,例如产生了“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的见解。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社会现象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可能难以一一考证,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向往自然的思想倾向营造了六朝都城的许多园林,这使人们在居处得以营造良好的花鸟环境。二是善于用花鸟形象进行艺术思维,进而用这种思维去发现花鸟的自然。这两点,获得了较为深厚的花鸟艺术审美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