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清政府为统一币制,在天津设立银元局铸币西厂,1905年扩建为户部造币总厂,引进美国常生厂设备实现日产60万枚银铜元。该厂1909年被确立为全国造币总厂,管理九大分厂并颁布首部《造币厂章程》。北洋政府时期铸造的"袁大头"银元流通全国,至1928年因政权更迭逐渐衰落[1] 。
上海造币厂1920年由北洋政府批准筹建,1933年承担"废两改元"政策实施,铸造"船洋"等银币。抗战期间内迁重庆,1946年回迁原址。1955年起生产第二套人民币硬分币,1980年铸造首套'长城币',1992年应用钢芯镀镍技术生产'牡丹币'。该厂2008年改制为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完成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铸造[3] [4] 。
1928年5月成立的井冈山红军造币厂,使用墨西哥银元模板铸造带"工"字标记银元,成为首个红色政权流通货币。在设备简陋、原料匮乏条件下,通过熔化银器日均生产50枚银元,有效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该厂存续期间铸造的银元因成色足、分量准,成为根据地重要流通货币[2] 。
中国现行造币体系包含四大企业:
上海造币有限公司:承担流通硬币及重大题材纪念币生产,镍包钢坯饼产能居国内首位[3]
沈阳造币厂:始建于1896年,中国现存最早造币企业,金银纪念币多次获国际奖项
南京造币厂:1985年组建,负责印钞造币专用设备研制和流通硬币生产
深圳国宝造币:专注贵金属纪念币铸造,实现异形币等特殊工艺突破
四大造币厂分属中国印钞造币集团和中国金币总公司,2024年数据显示年总产能超百亿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