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是指词汇意思相反的词语,[1] [2] [3] 与“反义词”意思相反的词语为“近义词”、“同义词”。
反义词包括绝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依存反义词和对称反义词[6] 。
1.绝对反义词。又指意义相互排斥、对立的词,肯定A必定否定B,肯定B必定否定A;反过来,否定A必然肯定B,否定B必然肯定A。两者中间绝不允许出现第三种情况,如:存—亡;真—假;对—错;内—外;生—死;动一静;曲—直;有—无;全—缺;分—合;正—反;成功—失败;拥护—反对等[1] [2] [3] 。 反义词:曲—直
2.相对反义词。指没有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经常处于并举、对立位置的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 B,就否定A。但是不能逆推,否定A,不一定就是B;否定B,不一定就是A。两者之间可以有中间状态和其他情况,如:厚—薄;忙—闲;前—后;贫—富;快—慢;大—小;古—今;高—低;粗—细;冷—热;软—硬;迟—早;新—旧;清—浊;美—丑;轻—重;善—恶;升—降;迅速—迟缓;切实—浮夸等。[6] 共2张 反义词:高—低
3.依存反义词。指肯定A并不能否定B,肯定B也不能否定A。两者的关系是:有A必有B,有B必有A,A与B相互共存,互为前提。在依存反义义场中,两种行为、形状、情况,两方面的人、物、事,都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依存关系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小类。[6]
(1)直接依存,指AB双方必须同时存在,或同时进行,或同时实现,两者缺一不可:买—卖;娶—嫁;赢—输;胜—败:赚—赔;行贿—受贿;训练—受训;攻击—抵抗;师傅—徒弟等。[6]
有时会出现交叉依存,即二对二,或多对多、多对二。比如:父/母—子/女;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祖父/祖母—孙子/孙女;伯伯/伯母/叔叔/婶婶—侄子/侄女。[6]
汉语中有五对概念:"借"、"租"、"贷"、"沽"、"酤",它们是同一个词或语素,但都包含正反两个义项,如“借”分别含有借出和借入正反两个义项(有的是语素义),这两个义项之间其实也是这种反义关系。[6]
(2)间接依存,指A、B两个方面,A的存在、实施并不需要B同时存在、实施,但B的存在和实施要以A的存在和实施为先决条件。虽然A和B无须并存,可以先有A再有B,但是A的存在、实施通常在意念上还是与B互为条件或互相依存的,比如“取”必须以“存”为前提,“还”必须以“借”为前提。其他的还有:争—让 ;要—给;问—答;与—受;赠—答;送—收;借—还;出师—班师;冻结—解冻等。[6]
直接依存和间接依存的区别在于:直接是同时的、显性的、现实中的,必然是双方一起参与的。间接是异时的、隐性的、意念上的;可以是两方面的行为、情况。如:包围—突围,提问—回答,讨价—还价;也可以是单方的行为、情况,如:出师—班师,租赁—归还,昏迷—苏醒。[6] 反义词:借—还
4.对称反义词。指A和B互相独立,A和B虽然对立,但没有矛盾。凡是由异质义场构成的反义词都是对称反义词,在异质义场中,肯定A 或否定A,对B均不产生直接影响,反之亦然:质—量;经—纬;春—秋;黑—红;红—白;点—面;晴—雨;国产—进口;自动—手动;城市—农村;文科—理科;民用一军用;中医—西医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