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高子凤为西林(今浦东三林镇西)南积教寺所作的《碑记》中。[4] 当时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10] 南宋时期的黄浦,乃指今闸港迤北向一段,为吴淞江的支流。元末明初,闸港以北统称“大黄浦”,清代始名黄浦江。[4] 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黄歇浦、春申浦等名称,皆因后人附会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的而得名。[10]
黄浦江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黄浦江,上游位于上海的西南部,有三大源流。淀山湖出口一支,上游分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几段[10] 。拦路港源起淀山湖口淀峰,西北—东南流向,下游称泖河、斜塘至三角渡,1995年开通的太浦河从西向东汇入泖河。这一支是主流,承泄太湖及淀山湖之水。中间一支上源为浙江的红旗塘,大体呈东西流向,入上海境内后为大蒸港—圆泄泾,承泄太湖及浙江杭嘉湖平原的来水。这两支水在新五厍(松江石湖荡镇东夏村[21] )汇合后(汇合处被称为黄浦之首[21] ),称之为横潦泾。向东流,与大泖港相汇后为竖潦泾。大泖港上源为秀州塘,承泄杭嘉湖平原沪杭铁路以南和金山区来水。三源汇合后转北流,为竖潦泾。南北向的竖潦泾在米市渡以西,一个九十度转弯,改为向东流,开始称黄浦江。[21]
另,如以淀山湖上游太湖最长上游支流苕溪为上游,由黄浦江源头应当即苕溪源头。1999年,上海市地理学会专家组、水利部等多位专家的论证,黄浦江的源头浙江安吉龙王山(即苕溪源头)。[23]
自米市渡开始,黄浦江比较顺直地向东流至闵行区闸港,长28.5公里,河面宽约300米。在闸港西(大治河西口)又是一个九十度转弯,改为南北向,比较顺直地到达市区龙华。从龙华开始,河道弯曲多变,在市中心接纳苏州河(吴淞江),向北至吴淞口汇入长江。从龙华以下长40公里,在水位3.5米时,河面宽度自320米逐渐放宽至770米。河口段比较浅。黄浦江两岸有五十多条支流,从北岸、西岸流入的主要支流有新西大盈—华田泾、油墩港、通波塘—大涨泾、淀浦河、苏州河(吴淞江)、蕰藻浜等,从南岸、东岸流入的主要有张泾河、紫石泾、金汇港、大治河、川杨河等。[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