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起一场整风运动。许多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就党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2] ,《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社论,从此,在全国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对于右派分子的进攻予以反击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中央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了不切实际的估计,又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错误方法,不适当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持续近一年时间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把大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少数党员干部等错划为“右派分子”,人数达55万。
他们蒙冤受屈22年,许多右派分子落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被送去“劳动教养”的“右派分子”更是不乏其数。反右运动的扩大化,造成了极为不幸的社会和政治后果,从此使得党内的“左”倾错误和骄傲情绪与日俱增,明显膨胀发展起来。
1957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报导党外人士对党政各方面工作的批评的指示》,文中用词不称“右派分子”,而称“右倾分子”。
5月16日的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中,不称“右派分子”,而称“右翼分子”。
5月20日中共中央所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当前运动的领导的指示》中,不称“右派分子”,仍称“右翼分子”。“右倾分子”习惯用于党内;“右翼分子”通常用于党外;而“右派分子”既可用于党内,又可用于党外,毛泽东反容复斟酌,考虑再三,最后选定“右派分子”一词。
此后开展的运动,被毛泽东命名为“反右派运动”(简称“反右运动”),反右运动中各类文件、文章统一使用“右派分子”一词。这就是“右派分子”称谓的起源。
这个是一个历史概念。195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划分右派分子标准的通知》。
《通知》规定右派分子的标准是:
(1)反对社会主义制度。
(2)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民主集中制。
(3)反对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4)以反对社会主义和反对共产党为目的而分裂人民的团结。
(5)组织和积极参加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小集团;蓄谋推翻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基层单位的共产党的领导;煽动反对共产党、反对人民政府的骚乱。
(6)为犯有上述罪行的右派分子出主意,拉关系,通情报,向他们报告革命组织的机密。
《通知》还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划为极右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