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件儿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家乡南肉",据传由抗金名将宗泽发明腌肉犒军之法,后在杭州发展为特色菜品[2] 。旧时杭州饭店为保持风味,将整块咸肉(约5000克)烹制后保温存放,按件切片供应,故得此名。1956年经浙江省官方认定,正式列入36个杭州名菜名录[1] 。
绍兴王润兴酒楼(俗称"皇饭儿")以制作"件儿肉"著称,其供应方式与咸件儿的命名逻辑完全一致。2024年《传统杭帮菜 咸件儿》团体标准发布,成为首个规范该菜品制作技艺的技术文件[2] 。
原料处理选取带皮猪肋条咸肉整块(重量约5000克),刮净表面余毛后用热水清洗干净[1]。根据团体标准要求,原料需符合《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GB 2730规定[2]。
焖煮工序将处理后的咸肉斩成数大块,置入锅中加清水和250毫升绍酒。先用旺火煮沸,撇去浮沫后转微火焖煮约3小时,至肉质达到七八成熟状态[1]。
蒸制定型焖煮后的肉块放入蒸笼蒸制约15分钟,趁热抽出肋骨,整齐码放在方盘内,用重物压实12小时。冷却后修整边缘,切成长13厘米、宽11厘米的标准块备用[1]。
成品处理按团体标准要求,将定型后的肉块改刀为1.3厘米厚的小长方块,置于专用容器中保温(40℃-50℃),确保上桌时保持最佳口感[2]。
感官特征:瘦肉部位呈胭脂红色,肥肉晶莹如白玉,剖面呈现规整的五花夹心结构[1][2]。团体标准具体规定其色泽需达到"红白分明,瘦肉表面呈玫瑰红色,脂肪呈半透明状"[2]。
口感风味:通过焖蒸结合的独特工艺,形成绵糯咸香的口感,肉质紧密而不柴,肥肉入口即化[1][2]。因使用优质绍酒焖制,带有特殊的酒香回味。
温度要求:最佳食用时间为出锅后15分钟内,温度需严格控制在40℃-50℃区间,以保证最佳风味体验[2]。
作为浙菜体系的重要代表,咸件儿与东坡肉、蜜汁火方等共同构成浙江传统烹饪技艺的典型范例。在《浙菜概述》等文献中被列为体现浙江饮食文化特色的关键菜品。该菜品制作技艺在2024年团体标准中得到系统规范,标准文件引用《杭州菜谱》等历史文献,强调对传统烹饪技法的保护与传承[2] 。
在地方饮食文化中,咸件儿不仅作为宴席菜肴,更承载着南宋以来杭州腌腊食品制作技艺的发展脉络。其名称演变(家乡南肉→咸件儿)反映出浙菜从民间食品到精细化餐饮的转变过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