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腹链蛇的学名Amphiesma stolatum源自希腊语和拉丁语。属名“Amphiesma”大致翻译为“双层”,可能指的是蛇的独特条纹图案。特定的种加词“stolatum”源自拉丁语,意为“条纹”,特别描述了其皮肤上的显著颜色图案。[12] 草腹链蛇
头背暗褐色略带红,吻端及上唇色白,部分上唇鳞沟色黑;头腹白色,偶有褐色点斑。眶前鳞与其前鳞片之鳞沟与第二和第三上唇鳞之间的鳞沟色黑,前颞鳞前缘与第五和第六上唇鳞之间的鳞沟色黑,而眶前鳞、眶后鳞和眶上鳞的外缘色都浅淡,注意观察可看出眼周略呈一白圈。背面棕褐色,躯尾两侧第五至第七行鳞片(前段)或第四至第六行鳞片(后段)鳞行各有一条浅褐色纵纹,两纵纹以多数黑色横斑相连,凡横斑与纵纹相交处都有一白色点斑;腹鳞白色,两外侧(特别是躯干前部)多有黑褐点斑,前后缀连成链纹;尾腹面白色无斑。[6] 共6张 草腹链蛇
头大小适中,与颈可以区分;鼻孔大而圆,靠近鼻鳞上部,几乎与鼻间鳞相切,鼻鳞下沟达第一上唇鳞;眼较大,瞳孔圆形。颊鳞1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3枚,个别一侧2或4枚;颞鳞1+2枚,少数一侧后颞鳞3或1枚;上唇鳞8枚(2-3-3,少数一侧3-2-3),个别一侧9枚(3-3-3);下唇鳞10枚,第一对在颏鳞后相接,前5枚接前颔片,个别一侧9(4)或11(5或6);颔片2对。背鳞19-19-17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平滑外,其余均具棱;腹鳞142-157枚;肛鳞二分;尾下鳞41-82对。上颌齿每侧24-26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齿列间有一齿间隙。[6] 草腹链蛇
草腹链蛇是陆生和半水生的蛇,在海拔100-2000米的多种生境中被发现。[5] 栖息于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区。在河边、山坡、路旁、耕地、谷草堆、院内、住屋附近,甚至树上都有发现,常在稻田或其他静水水域中游泳,或在田埂、头停靠草丛上。[3] [6] 主要发现于人类居住地附近和次生林边缘。在尼泊尔广泛分布,通常发现于海拔高达1600米的地方。[5] 草腹链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