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溯源至《尚书·金滕》记载的周公自述:"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2] [5] ,其中"材"与"才"属通假用法。宋代梅尧臣《乞巧赋》"使尔多能多艺"的表述[4] ,反映了该成语在历史演变中的语用多样性。
原始语境中特指侍奉鬼神所需的才能,后世逐渐泛化为对综合才能的赞誉。清代吴趼人在小说中描写篆刻技艺时写道"此公真是多才多艺",展现其日常化应用[1] 。现代汉语释义统一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5] 。
存在三种主要书写变体:
多材多艺:保留《尚书》原始用字
多能多艺:见于宋代文献记载[4]
多艺多才:语序调整的现代变体[5]
各变体读音与核心语义完全一致,仅在构词用字上存在差异[4] [5] 。
与"八斗之才""出类拔萃"等同属才华类成语[2] [3] ,但更强调才能的多样性:
文武双全:专指文才武略兼备[5]
能歌善舞:限定艺术领域才能[5]
博学多才:侧重知识广度与才能结合
历代文献中可见典型应用:
《朱子语类》评价孔子"多才多艺,于艺无所不能"
清代小说塑造人物时强调"那字刻得细入毫芒,却又波磔分明"的技艺[1]
现代例句"夏雨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展示口语化使用[5]
在汉语成语体系中:
相关成语:德艺双馨(强调品德与技艺并重)
延伸接龙:艺高胆大→大明法度→度外之人[5]
反义链条:不学无术→术精岐黄→黄钟毁弃[4][5]
该成语通过"才""艺"的双重复指,构建起涵盖技能广度与专业深度的语义框架,成为评价综合能力的重要语汇[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