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灌站通常建于河道附近,采用电机或柴油机组作为动力源,通过抽水系统将水源输送至干渠实施灌溉,兼具排除农田积水的功能。其建筑结构包含泵房、进出水池、输水管道等核心组件,需遵循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山西省洪洞县案例显示,排灌站实际灌溉面积从设计70万亩锐减至30万亩[3] 。
截至2025年3月,江苏省句容市建成372座固定机电排灌站,总装机功率超4万千瓦,与水库、圩堤构成完整灌排体系[1] 。全国层面,2016年末排灌站保有量达42万个,较2006年增长8.9%,支撑全国55.2%耕地实现有效灌溉[2] [4] 。黑龙江省泰来县通过"民办公助"模式新建提水站,使旱田改水田面积增加1.5万亩[4] 。
全国约50万处小型排灌站中,斗渠以上建筑物完好率仅50.1%[4] ,太原市小店区2006年因设施老化减少机电井129眼,导致实际灌溉面积仅占耕地11%。山西省抽样显示,上世纪修建的排灌站毁损率达37%,洪洞县实际灌溉面积仅为设计能力的42.8%。管理层面存在"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现象,基层水利队伍薄弱制约维护能力[1] [3] 。
国家明确要求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支持排灌站更新改造[1] 。山西省试点成立农民管水联合体,通过承包租赁方式管理小型排灌设施[3] 。黑龙江省推行"民办公助"模式,政府补助占项目投资的60%-70%,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建设[4] 。报道特别提及黑龙江省泰来县东方红村通过"民办公助"项目修建小提水站,使旱田全部改为水田并实现大丰收。
排灌站工程设计需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采用AutoCAD2000制图系统细化建筑尺寸、机电安装位置等参数。典型设计包含四部分技术图纸:总体平面布局、泵房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安装详图、输水管道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