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结构成语由两个叠词'凄凄'与'惨惨'组合而成,其中'凄凄'形容寒凉之意,'惨惨'表哀伤之情。成语释义为'形容境况十分悲凉',属于联合式结构的贬义成语,其近义词为'凄凄凉凉',反义词为'欢欢喜喜'。成语主要用于书面语作定语或状语,典故来源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 。
最早的完整用例见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七个叠字连用刻画国破家亡的凄凉心境。该词作奠定了成语'凄凄惨惨'的文学地位,使其成为古典文学中描绘哀伤意境的经典表达[2] 。
在语句中主要承担修饰功能:
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如"凄凄惨惨的月光笼罩荒村"
作状语:修饰动词性成分,如"白猫目光凄凄惨惨地望着主人"
作谓语:需配合助词使用,如"晚景凄凄惨惨"[2]
与近义成语存在细微差异:
‘凄凄凉凉’:侧重环境冷清孤寂[2];
‘凄风苦雨’:特指恶劣自然条件下的艰苦处境;
‘沧沧凉凉’:多用于描述视觉感受的寒冷感[2]
反义表达包含'美美好好'、'欢欢喜喜'等正面情感词汇,通过语义对立强化本成语的悲情属性。
延续古代用法特征,常见于以下场景:
文学创作:增强环境描写的感染力,如小说《百年嫂娘》中"目光凄凄惨惨"的细节刻画
影视评论:点评悲剧性镜头语言时使用
社会纪实:描述灾后场景或贫困状况
作为古代产生的常用成语,其生命力体现在持续活跃于现代汉语书面表达体系,相关变体"凄凄惨惨戚戚"仍常见于文学研究与诗词鉴赏领域[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