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种。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2] 共2张 六尺巷
夏,属扬州之域。
商,属扬州之域。
周,置桐国,为楚附庸;敬王十二年(前508年),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
秦,为舒县,隶九江郡。
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改称舒县。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
晋,属舒县,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道,又隶晋熙郡。
南北朝,宋初为舒县,隶庐江郡;后为阴安县、吕亭左县,隶晋熙郡。齐,属晋熙郡阴安县,庐江郡舒县、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梁、陈,为枞阳郡枞阳县。 东作门
隋,初为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隶同安郡。
唐,初仍为同安县,属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一直沿用下来。 桐城
宋,北宋初年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年),属淮南西路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属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年),属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江淮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属江浙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元年(1912年),直隶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6]
1949年,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并析东南乡大部分地区为桐庐县(后定名为枞阳县)。[2] 孔城老街
1952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
1968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