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州称“夏邑”或“夏国”。夏禹始封于此。禹死后,子夏启打破禅让制传统,夺取天子之位,即位于夏邑,开启王位世袭制。夏启召集各地部落与酋邦在钧台举行盟会,确立自己的地位。夏少康复国后,建都于少康城(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 禹州市区古钧台
商,仍为夏邑。商汤封夏禹后裔于此。
周武王时,封武王之弟于康(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春秋时期,禹州属郑国,称“栎邑”。战国时期,韩景侯九年(前400年),韩被周室承认为诸侯国,建都于此。遂改栎邑为阳翟。哀侯二年(前375年),韩灭郑,迁都于郑(河南省新郑市)。懿侯五年(前370年),又从新郑迁回阳翟定都。 韩都阳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置阳翟一带为颍川郡,郡治阳翟。秦末,项羽、刘邦先后攻占阳翟,并分别封韩室后裔为王,都于此。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高祖封韩王信为韩王,都阳翟。翌年韩王信迁故都太原,阳翟复为颍川郡治、辖17县。武帝时,全国分为13个州,阳翟属豫州颍川郡,郡治阳翟,领18县,宣帝和元帝时,增颍川郡属县分别为19和20个。新朝天凤元年(14年),王莽按其军事编制,改颍川郡为左队郡。辖区与郡治未变。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左队郡复为颍川郡,归豫州,郡治阳翟,领17县。 秦汉颍川郡
魏、蜀、吴三国分治,阳翟属魏。魏黄初元年(220年),阳翟改属豫州部河南郡,为阳翟县,颍川郡治东迁许昌。
晋朝,禹州仍为阳翟县,属司州部河南郡。东晋时阳翟县改为阳翟郡,曾先后属前、后赵,前、后秦和燕。
南北朝初,阳翟属南朝宋,归豫州,颍川郡寄治睢阳。领阳翟。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阳翟分为阳翟、阳城两郡。东魏兴和元年(539年),仍置阳翟郡,原阳翟县划为阳翟、黄台(郭连乡黄台村)两县,均属阳翟郡。